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则是教学工作中的最终目的。在新课标中指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化。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并创造教和学的各个时机,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主要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那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应怎么做呢?

一、加强概念教学,为学生能力的提高铺路搭桥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依据,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每一个概念,都不能仅仅简单地要求学生背过、记过,而是要启发他们怎样挖掘、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本质,促成认识上的飞跃。

讲解概念时应注意从感性到理性,例如:教学“数轴”这个概念,如果联系实际模型:秤杆上的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点表示温度;水闸标尺上的点表示水位等,然后抽象出秤杆、温度计和标尺都有共同属性: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和方向,最后就很自然地概括出“数轴”的概念。讲解数学原理法则时,要处理好具体与抽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习惯于对具体材料的学习,一旦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和命题,思维就受阻,因此在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中,要采用逐步过渡的方法,在适当时刻,离开具体和直观,透过其形式结构,了解其本质内容,如对公式:的认识,公式中的字母不仅代表一个数,还代表一个代数式。当然抽象概括的结论还要通过应用使之具体化。例如“函数”这一概念的学习,下面给出一组题:(1)y=3x;(2)s=2r2;(3)y=1。学生往往误认为“只有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y才是x的函数”,故认为(3)y=1不是函数,把非本质属性“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本质属性,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函数定义中,只要求具有“对于变量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这一本质属性)。这时可以举出肯定例证y=x0(x≠0),x取非零的任何实数,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1与之对应。

又如:在讲“互为余角”这一概念,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们通过判断正误,很自然就找到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互为余角”是对两个角而言,一个角等于90°或三个角的和等于90°都不能说“互为余角”,同时跟角所在位置无关。

总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学习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掌握形式的数学概念背后的事实,又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较快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掌握更多的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情景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才会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到参与到课堂教学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