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理论与实证分析

论文摘要

十多年前,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内需不足问题也开始显现。十多年间,对于我国内需不足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间断,而且,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在2008年使我国的外部需求再度严重萎缩,内需不足问题又重新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研究焦点之一。十多年间,人们对我国内需不足成因的认识不断深化,相关的研究文献已经汗牛充栋。十多年间,政府对于扩大内需(至少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努力几乎从未间断。然而,直到今天政府和学界对中国内需不足问题的解释依然观点纷呈,内需依然未能有效振兴,相反,居民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的比重仍在不断下滑。因此,研究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依然意义深远且非常紧迫。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本文从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探究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认为我国的内需不足问题,包括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结构性产能过剩两个方面。但是,不管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此次世界经济危机,都只是暴露和加剧了我国的内需不足,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期存在的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不足问题,深层原因要从我国实施的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中去寻找。通过对比现代化与工业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中国的国情,本文论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以工业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虽然我们放弃了传统的赶超模式,但是面对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大国,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要以效益为核心,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但实际上所实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仍是一套以GDP发展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加速工业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制度改革都是为这一战略服务的,其中,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是这一战略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对外开放和政治改革则是推进这一战略的两个加速机制,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一体两翼的相互促进格局。在加速工业化战略的影响之下,一方面,政治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政治高度,各级政府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推动了大规模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我们引入的大量技术设备,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和紧缺的建设资金;另外,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又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可以说,加速工业化战略推动了萨缪尔森所讲的经济增长的所有的“四个轮子”,因此,在这一战略的作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能创造出“中国的奇迹”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加速工业化战略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就与其有密切关系。在加速工业化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在以GDP增长速度为主要标准的干部考核体制和财政分税制的激励与诱惑之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其行为偏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扭曲。为了追求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方面偏好短期化,在引资竞争中“破坏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在经济建设中与民争利、重复建设问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企业从国外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较为容易,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干扰、打压和我国政府的支持不够造成了自主创新的成本与风险较高,于是形成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动力与能力长期不足,对外技术引进依赖过重。并且,内生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多是一些劳动节约型的,在以技术引进为主要的产业技术提升方式的情况下,我国的技术进步类型与资源禀赋特征之间存在着偏差。这样,在我国经济由加速工业化战略的作用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战略所导致的地方政府的行为扭曲和产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差交织作用,一方面既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并最终又都表现为了内需不足。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地发展,这种过分依赖投资与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而要提高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观念与发展方式,进而通过深化改革使制约我国内需扩大的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得到根本的调整与转变。另外,还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一般经济领域的直接参与,更加注重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职能,更加关注民生,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与引导。本文拟实现的创新有: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工业化与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在本质上是一套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其次,本文把我国内需不足中的消费需求不足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深层次诱因之一统一于我国加速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肯定这种战略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集中分析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为了充分阐述和证明本文的逻辑关系,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取逻辑论证、数理推理、博弈分析与实证检验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