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转型的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

公共物品是人类社会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产物,是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公共物品的充分与有效供给,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福利的发展,并为私人物品的供给提供最基本的平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在逐渐退出私人物品供给领域的同时,开始推进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但在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供给“三方”互动平衡关系尚未完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存在着缺陷: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和责任缺乏并存,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投资盲目冲动和投机动力缺乏并存,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作用有限。而非营利组织应该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之一,志愿机制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造成的制度缺陷。但因其现阶段相对的“弱势”地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仍急需政府相应的制度保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目标是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多元供给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由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多元供给转变的过程,实际上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转化,推动次优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向最优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化,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除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路径,还受到制度变迁固有模式、国家制度和政治因素、传统文化、公共物品供给内在规律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方向和进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英、美、德等不同的发达国家的政府在随着社会发展调整其公共物品制度的原则和思路目标时,选择基本一致,即按照公共物品供给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供给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坚持制度改革的政府主导权,通过调整“三方”在制度设计中动态均衡关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中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沿袭路径不同,存在着特殊性,但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改革目标选择和客观规律应予遵循。现阶段,在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方动态均衡供给机制体系构架已显雏形的基础上,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保证非营利组织志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健康运作,进一步完善公共物品多元供给制度,成为制度设计亟待突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