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李如圭《仪礼集释》研究

论文摘要

李如圭《仪礼集释》是南宋具有代表性的《仪礼》注本。自宋《中兴艺文志》褒赞其功以来,凡论及宋代《仪礼》成就者皆列此书。元、明、清多家《仪礼》注本亦频引其说,故《仪礼集释》堪称南宋《仪礼》研究的典范之作。李如圭《仪礼集释》是在郑玄《仪礼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阐幽发微,申补经注,考论纠谬,多发前人未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仪礼》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作为宋代《仪礼》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目前学界对李如圭《仪礼集释》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尤对其学术价值及影响力尚有待发现。李如圭生平事迹见诸史料者颇为竦略,通过梳理现存史料、李氏族谱及宋人文集、书信等,对李如圭生卒年、中童科、举进士的时间进行了辨析,澄清了各类文献的争议之处。确定李如圭生于乾道三年(1167),乾道九年(1173)中童科,绍熙四年(1193)年登进士第,约卒于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前后,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李如圭幼年能诵读《诗》、《书》、《易》等经籍,群书大义皆通,为其成年后著书立说打下了基础。据文献记载,李如圭著有《仪礼纲目》一卷,《仪礼集释》十七卷(戴震辑本析为三十卷)和《仪礼释宫》一卷。《仪礼纲目》佚不可考,《集释》与《释宫》皆属南宋时期礼学之力作,并为后儒所推崇,是南宋礼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仪礼集释》的成书背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北宋中前期庆历、熙宁变法对经学的发展及宋人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两宋礼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更是令人瞩目,这一时期,一方面经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宋学渐显其面目,与此同时,学界又交织着经学内部《三礼》升降的矛盾:《仪礼》由礼之本经沉潜下行,《周礼》、《礼记》高居上位;另一方面《仪礼》因王安石熙宁间罢废而束之高阁,备受冷落,同时又与两宋官、私礼书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冠、婚、丧、祭之礼在民间的推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疑经惑传、重于义理虽然代表着宋学的主流,但笃守旧说,以章句训诂对经典的诠释亦未偏废。这些表征,正如章权才先生在《宋明经学史》一书中,论及宋初经学时所说的“守旧与开新的矛盾运动。”然而,就《仪礼》研究的自身发展而言,南宋明显优于北宋,以张淳校勘《仪礼》为开端,后者相继,使得礼经由治之者寥寥到渐次走向全面复兴。校勘体、集释体、通解体、图示体众体兼备,各有所长,这些都表明在宋代礼学背景下个体创作的自觉性。李如圭《仪礼集释》是南宋《仪礼》研究的早期代表,其注经方法及体例既能保留传统汉唐注经模式,又能挣脱“疏不破注”的藩蓠,且对先儒之说有所突破。前人论及《仪礼集释》或称其“取郑《注》而释之”,或称其“全录郑《注》而博采经传为释,以相证明”云云,足见《仪礼集释》是本于郑《注》而有所发明。本文在对两家注本进行宏观对比和微观分析的前提下,从李如圭《仪礼集释》对郑《注》的继承与发展入手,揭示其申补经注之面貌及体例。《仪礼集释》对郑《注》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全录郑《注》,未有删裁,这一点区别于南宋各本改易删减经、注的作法。在注释体例和注经方法上对郑《注》的继承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重视名物训诂,长于推演礼例,引用《三礼》、《三传》、诸子等书以相证明等等。尤为可贵的是《仪礼集释》不避繁难,对郑《注》未备之处或未明之处予以申补阐发,这也是此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中也反映出李如圭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阐释视角。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仪礼集释》对郑《注》的纠谬。宋人敢于疑经惑传,弹正纠谬,本于旧注而不墨守故训,《仪礼集释》亦不例外。本文通过两家注本对比所见抵牾,或由后世注本争讼之处切入,对《仪礼集释》不从郑《注》之处进行分析考辨,而是发现《仪礼集释》对郑玄《注》的弹正皆有所据,不为臆断,表现务实的态度。同时对《仪礼集释》“违《注》而误”、“《注》误不察”的两类情况进行了检讨。集释体是古书注解体例之一,又称“集传”、“集注”、“集解”,其突出特点是旁摭旧典,广征博引。《仪礼集释》引书范围较广,不仅有秦汉以降诸家之说,更有两宋出现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现出李如圭治经不避古今,兼收并蓄的特点。在全面梳理引文信息的基础之上,通过列表统计、分析归纳等方法将《仪礼集释》所涉十五种礼仪作为考查范围,对其引书规律、征引方法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李如圭《仪礼集释》可称为两宋《仪礼》研究由废而兴转折时期的杰出代表,其成就不仅在于申补经注,还表现在存古之功,补脱勘讹和对后世注本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此书大量引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献,许多先儒旧说亡佚不存,幸赖此书可睹其一二,故于古代文献的保护而言确有其功。《仪礼集释》虽非校勘学专著,但其校勘成果极为丰富,往往能对经、注之误详加辨析。此书申补经注多有创建,不同旧说之处实有理据,其注释成果多为后世注家广泛采用,足以证明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然而,《仪礼集释》亦有疏失之处,如出现释文重复、未备、前后矛盾等问题。但审视李氏《仪礼集释》博综众长,间下己意,多发前人之未备,卓然成一家之言,于《仪礼》研究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