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早期印度佛教女性观研究

论文摘要

早期佛典呈现出的女性观点,一直以来被判定为佛教或佛陀是歧视女人的。虽然女众出家背负了正法不久住的污名,然而从《长老尼偈》、《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中的众多证悟比丘尼之实例中可见,佛陀其实是持男女平等,同证道果的观点。男尊似乎体现在僧伦和制度中,但女卑的论述却绝非只从简单表面来看待或解读。本文试图论述印度社会与宗教观念对女性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了佛教。由于受到世俗规范和社会文化的激荡与钳制,教团体现的男女僧伦和教义中的女性观点,实是佛陀为了缓和外界的攻击,提升男女平等学习佛教教义机会,而采取渐进方式的一种方法。在佛教成立之前的印度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随着宗教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古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500年),妇女在社会中享有相当尊贵的地位而且在行动上相对自由。妇女可以旅行,进庙参拜,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参加节日活动和与男人交往。虽然这时期的印度人也祈祷神灵保佑他们多生男孩,但他们并不因生女感到不幸而大失所望。妇女也明显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教养的妇女甚至被抬举到圣哲的地位。至梵书时期(公元前1000年~500年),妇女遭受巨大的苦难,她们的地位类于低贱的首陀罗、狗和乌鸦,献祭是庄严而神圣的,相反,妇女则是虚伪和罪恶的化身。到了经书时代(公元前500年~250年),女人地位更行低下,种姓地位愈高,妇人权利就愈低落。《摩奴法典》是古印度重要的法典,它以宗教的名义及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古代印度各种姓之间的生活规定,其中的论述更是确定了古代印度妇女屈从、低下的地位,法典呈现了印度教对于妇女的全面态度。宗教思想的变化和种姓制度的发端显示了妇女地位的下滑,面对风俗文化的制约,佛陀制定“八敬法”以期让女人能够进入僧团修习佛法;至于男女众僧团的接触频繁,可能影响僧团的清净,遭受社会的讥嫌,致使“正法不久住”的结果;因而加强了修行方法上的厌离。从小乘佛教典籍中可以发现相当极端的厌恶女性态度,以比丘僧团为主的教说,特别强调女性身心的“污秽”,突显“女垢”,藉以产生对女色的厌恶,以利男性清净梵行的修持。男众不止以女人不净帮助修习梵行,女众更因此策励、提醒自身,调伏慢心,奋发向上,达到解脱道上的男女平等;而非自限于重男轻女的文化当中,自甘处于低下卑贱,自缚手脚。早期佛典中出现的歧视女性观点,可从两方面来解读:第一确实为佛所说,但佛陀并非轻视女性而是受当时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两性僧团组织上有所顾虑和考量,并且为了两众在修行方面的策励提醒而出现排斥和厌恶女性的观点;第二为后人的附加,如:结集三藏的工作都由保守派比丘们所操持,因此对于女性多采取厌离的态度,无法保持客观。综上所述,男尊女卑只是停留在世俗层面以应对当时的印度男女文化,终究必须过渡到佛教实义即出世间层面来体现男女平等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