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庄子“心斋”研究——论“心”在庄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文摘要

“心斋”是庄子在《人间世》第一则寓言中对其修养工夫论所作的一次重要阐述。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心斋”的内涵、研究意义作了详细的讨论与说明,并对今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首先对庄子提出“心斋”的缘由进行了分析,认为心斋工夫是为了应对处于人间世之中所不得不面对的名、知、争等因素对于“德”的涤荡而提出的,这是理解心斋工夫的一条重要线索。然后,我们对于心斋工夫中贯穿始终的两个重要概念——听与志(心)——作了疏释,指出“听”在庄子心斋工夫“(无)听之以(某)”的句式中所意指的乃是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心”感物应物的一系列活动;而耳、心、气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于“心”或“心”之机能的规定。第二章对“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及与之对应的“耳止于听”进行了疏解。本章的基本结论是,“耳”在庄子处主要是就“心”之受物一面而言的,由此,“耳止于听”也即意指“心”在其受物之初,应当止于其受物之功用,而不应当任意驰骋,受其所受之物的牵引;简言之,也即“心”应当止于其所受从而安于其所受。这种止而安之的态度,同时也正反映出人对于其所受之的那个世界应有的态度,即人的一切行为必须以直面并安于其存在情境为前提。第三章对“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以及与之对应的“心止于符”作了疏释。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心”在应物之时,如果只是执于前在的成心,而对于物事之情与理没有一个随物而动的体察,则听之以其“心”只可谓之“师心”。反之,如果能够“心止于符”,在“正身”的前提下“形就”而“心和”,且“就而不入”、“和而不出”,一切循顺物事之情与理而应之,则自然能够做到内不失己、外不失物,从而达到存己存人而保其德之功用。第四章对“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一段进行了疏解,重点阐发了“虚”与“气”的内涵。本章的基本结论是,上述两章所阐明的使“心”止于其所当止的切实工夫,实际上即是“虚”与“气”的根基;没有前述的两“止”,则便会产生对于“外物”或“师心”的“执”;而只有在破两“执”而止两“止”的基础上,我们对于庄子由“听之以气”所彰显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境界,才能得其切实的入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