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

论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魏晋时期的玄学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玄学家对言意关系的讨论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自汤用彤先生起,学界对“言意之辨”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文化前提入手,首先梳理了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道家、名家等对名实关系问题的认识,这是由于先秦哲学是实在本体论的,所以作为认识论的言意关系问题并未成为直接研究对象;而后分析了两汉时期具体的社会背景,正是朝廷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令士人们认识到人物品评会产生名不副实的矛盾。在这样的前提下,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大致有以下三个重要阶段:其一,汉末名士通过清议等方式,寻找判别才性的标准,逐渐衍生出“言不尽意论”;其二,由王弼在诠释经典、注老注易的过程中继承与发展了言不尽意论,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一章具体表述了“得意忘言”的思想,通过阐释“言”、“象”、“意”三者的相互关系,提出“忘”的办法用以“得意”;其三,是来自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他从本体论立场出发,在逻辑思辨方面论述语言活动和名称概念都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所作为力,让言意之辨重新回归到哲学本体论层面。后,本文通过研究王弼和欧阳建的言意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王弼“得意忘言论”中关涉到认识活动的心理机能理论的内容,拟为言意关系寻找出更为合理的理论结构:以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础,经过认识论反思和心理机能作用达成言意关系矛盾基础上的同一性,终实现认识活动中“言”的具体性和“意”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