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死亡观中的生命关照

论文摘要

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哲学被称为人生哲学和道德哲学,可见孔子对于生的尊崇。孔子对个体生命十分珍视,不赞同戕害生命的莽行,对于征战杀伐更是深恶痛绝,而他毕生所推行的仁政思想其核心即是爱人。孔子对生命的尊崇亦源于对死亡本质的透彻认知和对死亡终结性的深刻觉解。因此,孔子虽有“未知生,焉知死”的论断,但亦对死亡有着诸多论述,孔子对于死亡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因而对于自然状态下的死亡,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死亡是不可抗拒也不必畏惧的。孔子不赞成轻易以身犯险,然而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他选择“杀身成仁”,当“仁”与“生”发生冲突时,孔子选择赴死以弘道。但与此同时孔子也对为求取更大仁行的委屈求生更加赞许。可见,在生死选择上,一切都以是否符合仁道为高准则。孔子对生命的消逝表现出无限的哀戚,对死亡的哀悼体现了他的大爱仁心。孔子对死亡尤其是丧葬祭礼的仪式有着诸多的规范,然而他也允许在具体的特殊情况下对丧葬礼仪的细节加以权衡。孔子认为丧葬祭礼的核心精神是人们心中自然情感的外在表露,因此,相较于仪式,孔子更注重哀思追念的情感表达。丧葬祭礼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礼制的彰显,更是对孝亲的弘扬。举行丧葬祭礼是对逝去父母的继续尽孝。而孔子对于死亡丧葬祭祀的重视其意即在现世人生,通过对死的隆重对待培育对生之伦理的秩序建构,力图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重建仁义之礼。中国少有西式、印式的宗教来安抚人们对于死亡的可怖之情和提供人们对于灵魂不灭的永恒追求,但以孔子开创的儒家却为人们提供了以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来实现对死亡超拔的可能途径。而他对于宗族祭祀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于血缘存续延续个体精神生命之功的肯定。孔子以自己的人生实践践行了儒家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即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来实现对死亡的超拔,达到精神的不朽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