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

论文摘要

导论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王船山哲学。研究的问题是回归真实的存在,或者说,真实的存在如何可能?论文认为,真实的存在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王船山那里,导向了如下的处理,这就是通幽明(或者“隐显”、“阴阳”、“昼夜”)之道,或者说,就是沟通可见(在场)与不可见(不在场)。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1)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域的转换:引出问题以及王船山的哲学视域。(2)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从天道、人道以及二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回答什么是真实的存在。(3)回归真实的存在:从主体知行活动以及类主体的历史过程两个层面探讨真实存在如何可能。 第一章 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域的转换 从对象上说,本章考察的是王船山的有无、道器(形而上、形而下)之辨,但是,论文没有把它们安排在天道观的范围内进行讨论,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它们在王船山哲学中并不仅仅是一种天道观的讨论,而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理解王船山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思考方式至关重要。从内容上说,本章考察的是王船山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处理这些问题的哲学视域。 一、有无之辨 (1)通过对于哲学史上的有无之辨的考察,王船山发现,有无话语必然导致一个实体化的存在概念,有无话语的主题化与存在的实体化相伴随,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所谓存在的实体化,就是指这种存在概念的建立是以割裂当前在场的事物与不在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或交互作用为代价的。 (2)有无话语产生的根源是那种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化视野。这种视野可以经验当前在场的事物,但却把不在场、然而又真实存在的事物表象为“无”,也即非存在。这样,它就割裂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性。 (3)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经验总是以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特征,这种在场与不在场的交互作用既是真实存在的本性,也是时间的本性。但是,有无话语所蕴涵着的图像化视野却抹杀了时间,颠覆了真实的存在。回归真实的存在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要求,沟通在场与不在场。 (4)沟通在场与不在场有两种途径,这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 二、形上与形下之辨内容提要 (1)对于《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解必须从理解“谓之”与“之谓”的分别出发。“之谓”是理论理性的一言述,是对于事实本身的描述。“谓之”是实践理性的话语,是主体出于实践目的所作的一种规定。 (2)根据对于“谓之”的理解,可以断定:形而上与形而下不是世界的固有区域分化,而是主体的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3)从对象说,形而上与形而下是隐显,也即不在场与在场之别。从主体说,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两种沟通在场与不在场的方式。形而上是以思的方式从在场通向不在场,形而下是以感性实践(践下)的方式由不在场而通向在场,形而下本身又包含着两个层次:尽器与践形,尽器是把不在场的对象带出来的活动,与这个过程同时的是践形,也即使主体自身的某些不在场的方面成为可见的。 三、作为一种哲学视域的隐显 在王船山那里,隐显也即在场与不在场成为一种哲学的视域,它首先意味着一种时间的视域,其次,它是一种与主体知行过程相关的视域。通过后者,王船山获得了一种批判哲学的识度。第二章天道专真实的存在 从天道上考察真实的存在,围绕着理气之辨、体用关系以及理一分殊三个理论层面展开。- 一、理气之辨 (l)气的概念在王船山那里具有中心的意义,气具有“一物两体”的特征,也即它的显现总是有阴(不在场、不可见)的一面,这就是它的自在性的根源;同时它的显现总有阳(在场、可见)的一面,气的这种特征就是存在展开为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交互作用的根源。气的概念意味着主体知能的界限,通过它才可以真正获得天道概念得以立身的基础:气超出了主体知能界限以及其在场的一面,因此,它证成了真实存在的非人为构造性质。 (2)王船山把理确定为气化运行过程中显现的条理、秩序,确定为气运行有效性的标识。这样,与运行或实践相关的理,就不能在狭义的认识中给出。理负责的是运行的有效性,而不是知识上的可理解性。对于理的这种理解,避免了人为构造的“先设之定理”。 (3)理气的非人为构造性是从消极方面讲真实存在的自在自为性;从积极方面说真实存在的自在自为性,就是它的能动性、活力性。王船山把气、理的功能分别理解为生物(始物)、成物(终物),气负责创造,理负责成就,以气为理的基础,就保证沪}归真实的存在—卜船山哲学的闻释了真实存在的能动性。 二、由用以得体 (1)王船山改变了宋明人以体用为中心组织存在论范畴的做法,而代之以隐显。这就保证了其哲学的批判识度。这种批判识度要求通过由用以得体的方式把握存在。 (2)存在与主体是相与为体的,一方面,存在作用于主体的过程是存在与主体为体;另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存在的过程是主体与存在为体。由用以得体意味着主体在与存在为体的过程中把握存在。(3)存在的显现展开为时间性的过程,通过由用以得体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