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以现代创造力理论为视角

论文摘要

研究生群体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研究生的创造力明显处于劣势,缺少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兼具学理性与技术性的综合问题。研究生创造力是现代创造力理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在内涵上包括研究生创造行为、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从创造主体与环境的角度看,研究生创造力系统包含着3个子系统:研究生的认知子系统、人格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研究生创造力也可分为内隐创造力和外显创造力。研究生的内隐创造力是指与研究生自身有关的一些体现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是指具有的创新的生理机能、智力与非智力品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生的外显创造力是指研究生能够产生新颖而适用的观点、技术等成果,而且这种成果具有改造世界的向导性、确定性、可操作性与可预测性,并且能够得到导师、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研究生创造力的生成符合“刺激-解释-反应”的思维与行为模型,具有一个从内隐到外显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人格特性、认知风格、研究生导师及其所在科研团队文化都是促成研究生创造力的基本要素。研究生的创造成果在实践中存在着“新”与“和”的境界差异。这意味着研究生的创造力存在着可量化的等级差异。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创造力级差”概念,将研究生创造力划分为3个层次,即较高、一般、较低。将其用于建构评估、激励与提升研究生创造力的可操作性体系。“研究生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级差”概念的提出,充分依托、借鉴了中外学者的现代创造力理论。西方的吉尔福特、托兰斯、加德纳、阿玛贝尔和斯腾伯格等人从物理的层面上深入地探索了人的创造力,尤其是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对考察中国当代研究生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参照性与启示性。刘仲林等人从情理的层面深入解析了人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特质的关联。这从学理上为提升中国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研究支持。外国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状况是探讨中国研究生创造力的不可或缺的参照体系。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及其创造力状况表明:他们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不断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筹资手段,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创造力及其培养虽取得了较好进展,但也存在着多种问题。以合肥地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为样本群的调查表明,我国研究生创造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没有把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二,重分数、轻能力的入学制度;三,陈旧、单一的课程设置和知识教学机制;四,重教学、轻科学研究的培养机制;五,获得导师指导时间日趋减少;六,研究生教育考核的形式化和机械化;七,淘汰机制不健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群的统计分析与部分博士创造力发展的个案调查揭示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宏观特征和行为模式:一,创新能力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二,科研合作对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意义重大;三,创新团队依然需要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四,学术氛围对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影响。在“现代创造力”理论的视角下,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的拓展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性人格、创新动机与制度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缺陷。依据上述的系统考量,本文建议在今后研究生创造力的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审美逻辑、实践性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增强意会知识学习;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更多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营造宽容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创造力是关联人生、大学与民族的时代性命题,期待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总结全文,主要有如下创新之处:1.综合运用西方现代创造力理论透视了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的现实问题;2.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群,对研究生创新性科研团队的行为模式和宏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宏观特征。对合肥地区重点高校研究生创造力情况进行了较大样本群的问卷调研,廓清了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相对薄弱的原因;3.通过中西创造力理论的对比和结合,依据审美逻辑、创造之道和研究生创造力级差等概念,指出: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过程中,要改变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过于重视概念思维、形式逻辑分析方法、言传知识的状况,加强意象思维、审美逻辑分析方法、意会知识与实践性智力的开发与培养。从而形成研究生培养中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互补,形式逻辑与审美逻辑互补,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互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的可操作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