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

论文摘要

“尚美”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对美的追求体现着人们向往自由、快乐的天性。爱美之心同样在学术界遍地开花,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探究着不同的和美有关的问题。哲学侧重探讨美的本质问题,追问美是什么?心理学侧重审美的心理活动,研究美感的心理构造;艺术学寻求美的形式,力争创造美的作品。美的产生是离不开人的,美的本质是审美活动的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审美客体(审美对象)之间的统一而产生了“美”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单单依靠某一学科是不够的。它需要有哲学作为思辨逻辑的指导,依据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乃至考古学等诸多学科提供的有效研究质料来作交汇式的历史式的寻根探究,开辟文化——心理研究,高扬对长期停滞的人类精神生成发展史的阐释。审美活动的产生肇源于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结果,和其他意识形式一样源发于人的原初意识。人类天性对自由的向往在审美过程中得以体现,美虽然不是自由的本质,但美是符合自由的形式。在意识的原点和高点之处二者得以碰撞,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碰撞凝结在较高的意义层面,进言之,美是自由的高意义。这种意义本身是具有超越性的,在审美体验中人超越了时空、物理实在,甚至是个体自我,这种绝对的自由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得以实现。为了更为真切和准确地触及这人类意识的原点和高点,本文选取中国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考古式文化心理探究。首先,本文作者的自身条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熏染和成长)决定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把握程度更高,考古学和古生物学能够提供的可参考素材更多,从而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保证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所以尽量回避狭隘的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局限。这里的中国不是政治或行政上的国家概念,它更偏重的是文化和地域概念。其次,对中国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是基于它的自身特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的文化是线性的连续文明。另外,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地域内有连续的、独立的人类进化过程。它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开放地吸收其他形式的文明。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崇敬自然、拥抱自然的。中国审美意识是基于对自然的敬畏、热爱的态度产生的,所以中国审美意识中有天、地、万物和人相统一的整体观念,崇尚“和”的整体意识;拥抱自然、观照自然的观念使中国古人自然而然地在审美意识中蕴含浓烈的生态意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导致中国人向往“生”,生源于“母性”,母性的崇拜也在审美意识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性格的多元性、包容性、大众性、创新性都在不同层面影响了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点。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心理考古的方法,这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和考证方式。心理考古不是对“不可量化的心理”进行“科学式”地考证。我们的心灵是同我们的躯体一样,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才成熟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的。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用科学手段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自身的、与自身有关的印记和有效证物。作者力求运用心理学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关于人的认识和知识,来还原人类心理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因为先人的文化心理都物化在这些历史遗物和精神成果当中。我们正确解读和还原的程度就决定我们能正确认识我们意识及自身的程度。当然,这就依赖综合诸多学科来考证审美意识,顺着这条脉络来通达意识的全貌和原初。论文依据人类进化的线索,首先考证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智力水平、生活状态。对他们留下的岩画、石器进行分析,用心理学已有的成果来还原他们生活的原貌,结合古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知识对人类审美意识的孕育期进行再现。顺着这条冰冻的历史长河而下,我们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的积淀后的文化的萌发期。大量的彩陶、玉石等生活遗迹为我们提供更多佐证。在利用考古学成果的同时,我们仍旧不能忽略精神成果,如神话传说、早期的艺术作品等等。在这一时期人类的原初意识已经逐渐成熟、发展、分化,是文化大爆炸之前的酝酿,直至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的出现,点燃了这次爆炸的引信。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走向成熟,生理及智力水平和今天差异不大,抽象和逻辑思维也与今天不二,但是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使中国人保留更多的原性思维,例如“象思维”。经历了文化大爆炸后,中国的审美意识走向成熟,这个成熟的过程不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自身的整合、创新,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尚美的民族性格和有别于西方的审美文化。通过对中国审美意识进行心理考古式的寻根,来考证人类意识的本貌,不仅能够推进对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推进人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同时,这种研究工作也是为了当下工业化给人带来的内在、外在问题寻求解药,进而能为解决高度发展的科技现代化给环境乃至我们自身所带来的不和谐的问题探求新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