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

论文摘要

科学传播指除科学的生产环节以外的其他所有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科学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以及在整个社会中的传播。狭义的科学传播专指后者。科学传播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科学界内部的传播,其次是科学在公众之间的传播,第三是科学在文化之间的传播。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可以贯彻“传播”的观念。科学传播已经由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变成了科学共同体、政府组织、媒体、教育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由少数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科学传播事业的视野越来越广,内涵越来越深。 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PS)阶段、“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阶段和“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SC)阶段。在国际社会上有力推动科学传播理念发展的是出自英国的三份报告,国内的研究者也以此为主要文本来理解国际上科学传播理念的发展。 1、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R] London: The Royal Society, 1985 2、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London: The Committee to Review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5. 3、Science and Society[R]London: The House of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传播和传播学是研究科学传播的基础,所以在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廓清“传播”和“传播学”的概念。 “传播”是对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的翻译,有浓厚的双向交流的意思。然而中文的“传播”一词没有双向流动的意思,需要用communication的理念即“交流、沟通和互动”来阐释“传播”,赋与中文“传播”一词以新的含义。 关于传播学,一般认为过去的100年是传播学的发轫期,后半段才是其成型、成熟期。现在传播学在世界各国呈现出方兴未艾、蓬勃生长的态势。研究科学传播,则需要积极析取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将“传播”理念引入“科学”,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念来理解科学传播。 论文的第二章集中介绍当代的科学传播理论。研究者一直努力用合理的模型来解释科学传播的机制,主要成果有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与布赖恩·温的内省模型,各有千秋。北京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借用逻辑学的概念,提出了科学传播的分阶理论。概要 论文的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探讨在大科学时代里,如何析取新理论成果,拓展科学传播理念。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与X(X二社会、宗教、艺术、文学、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呈现高度发散状态。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基础理论支撑。这个学科群可以作为科学通往社会公众的接口,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今天的科学传播应该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 从哲学的视角看,人们对科学所处的传统认识论背景做了深刻反思,在后现代转向开拓的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对科学重新审视。哲学的视角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支持,有助于突破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的侄桔,提供科学的本质界定。这将有助于在科学传播的实践中与反科学和伪科学等作斗争。并且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本身即是传播的重要内容,哲学素养是大科学家的必备。 从历史的视角看,科学的发展史不再被单纯地视为科学知识的线性累积过程,而是越来越多地容纳了各种因素。科学史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科学的认知,为科学传播提供学术资源。在历史中理解科学传播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把握科学传播的深层规律。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科学进行分析的学科比较复杂,主要有科学社会学、STS(科学、技术和社会)、SSK(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等。对科学的社会分析解析了科学传播的现实过程,对科学传播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科学所渗入到人类一般思想之中的部分,表现在人类基本生存方式中的部分,已经成为与人文文化相对的科学文化。对科学的文化研究拓展了科学与科学传播的概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