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五畜均衡对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之作用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末至今,中国环境问题尤其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各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面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国内外许多学者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不同视角探求导致此种现状的根源以及对策。草原退化对畜牧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威胁。本文从内蒙古草原五畜的生物学特性,阐释五畜与内蒙古草原之间的“契合”,解析当前草原五畜结构的变化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状况之间的关系,探求五畜均衡饲养对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意义与对策。蒙古族称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为“五畜”。草原五畜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根基,由五畜构成的畜群结构及其与草原相结合的方式中包含着丰富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体现着草原游牧人世代崇尚自然、注重和谐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草原文明绵延数千载而依然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传统草原畜牧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对当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19世纪中叶以后,晚清政府迫于内外交困,实行“蒙地开放”、“移民实边”政策,下令“放荒招垦”,由此打开了内蒙古地区移民潮和垦荒潮的序幕。自此至如今,在农耕文化蚕食之下的内蒙古草原开垦活动几乎从未停止过,许多并不适合于开垦耕种的地方由此变成“良田”,进而退化为荒漠。对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历来遵循“草——畜——人”相互平衡的生物链的破坏,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引致了草原五畜结构失衡,最终使蒙古族游牧文化面临消亡的境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产方式不复存在,之于其上的文化生态必将消失。畜种结构的不合理搭配及不合理生产方式使得适合草原地区的五畜丧失了原本具有的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草原生态的退化促使畜种结构加剧失衡,失衡的畜种结构进一步加剧草原生态退化,这种恶性循环使生态畜牧业经济慢慢走向消亡的境地。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维护与建设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合理的游牧畜牧业制度,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使畜牧业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