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2007-08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针对2007-08年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差异的存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反而使货币政策陷入新的困境。通过对日本1973-1974年通货膨胀的分析以及与我国的比较,结合我国此轮通胀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为今后预防和治理此类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以货币供给量(M2)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相互关系为主线,主要研究和解决了以下问题:首先,分析了此轮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及特点。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初级产品价格以及资产价格指数等的不断攀升上,主要特点是人民币外升内贬,不仅存在结构方面的差异,还存在通货膨胀的预期性等因素。其次,分析了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结构失衡,其中流动性过剩是直接原因,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分析表明,食品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预期与此轮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再次,分析了我国央行治理此轮通货膨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措施,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的存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原本就缺乏流动性的消费领域更加紧缩,它的效果不很理想,反而造成新的困境,因而需要总结教训,加以调整。然后,分析了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及采取的货币政策,比较两国通货膨胀异同点,总结日本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针对此轮通货膨胀的流动性过剩、结构性失衡以及存在预期性因素的特点,提出了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解决经济失衡问题,以及央行定期公布经济运行数据等措施,为今后治理此类通货膨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