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在我国股票市场的运用

论文摘要

我国股票市场自1990年诞生以来的对经济改革的贡献是引人瞩目的。股票市场作为一个交易场所,买卖股票的依据都是价格,可以说股票价格问题是整个市场最关心的因素。西方两百多年的投资市场发展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投资理论,但还是以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标准金融理论为主线。根据标准金融理论,人总是风险厌恶者,他们遵守预期效用理论,以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实现自身预期效用最大化。而众所周知的是,股票市场是变幻莫测的,股价也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股票价格一方面依靠投资者在某种股票上的认识并不断调整达到共识来成交,这是一个股价波动的过程;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波动又通过投资者的传递从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的交易。投资者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作为一种中介力量对股票市场以及股价波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无法精确的计算股票每天的、甚至每月的价格,以及无法得知股票价格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然而我们经常看到,在上涨趋势中,虽然知道这种上升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人们并不去考虑股票的真正价值以及实际价格与之的偏离,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傻瓜接着最后的一棒。下降趋势也是如此,似乎没有人坚持以前持有股票的理由,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足以支持自己的卖出决定。在股票市场上升趋势中,人们热情的追逐股票将股价不断推高,表现为风险的寻求;在下降趋势中,特别是崩盘的开始阶段,人们疯狂的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风险的偏好表现为彻彻底底的风险规避。人们的风险偏好没有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在对于收益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赚了就走),但在面对损失时,却有风险寻求的倾向(急于弥补损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证券市场与标准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假设背离较大,投资者需要更符合实际的投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投资行为。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由于它的假设更符合现实,于是对标准金融理论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从标准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比较出发,通过分析标准金融理论决策基础的缺陷、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其中在标准金融理论决策基础的缺陷一章中,首先对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判断而得到的主观概率,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偏差进行总结;然后根据投资者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形成的客观概率来预测投资行为的现状,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单只股票与一组投资组合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推导出的相邻时刻的收益率的关系,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得出结论,即不论是主观概率还是客观概率,都不能指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行为。通过对概率的缺陷的讨论,提出针对政府以及个人投资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