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1998-2004年我国国债政策拉动国内需求效果分析

论文摘要

国债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以还本付息为条件,通过发行有价债券或借款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中西方的经济学家对国债作用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我国国债政策和理论经历了从行政型到市场型,从生产型到宏观调控型,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型的转变。1998年在国内外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反周期调节经济。积极财政政策以国债为“发力点”,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来扩大财政支出,并以此带动内需,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1998-2004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迅速,国债资金主要投资于基础建设,涉及项目3万多个。国债政策对国内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国债投资通过乘数效应拉动国内总需求,从理论层面估计我国的国债投资乘数是1.64,7年平均拉动经济1.23个百分点。由于1998-2004年我国经济属于“过剩型”,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国内储蓄资金充裕,增发国债和国债投资并没有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相反地拉动了私人投资,有一定的“挤进效应”。然而,国债政策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9100亿的国债投资并没有对扩张国内需求发挥完全的作用,国债投资对居民消费启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国债投资体制带有行政性,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自主性投资;部分国债项目侵占了市场份额,不利于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国债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基础建设,投资结构有待调整;短期内大规模投资造成经济过热等等。2004年后,我国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均有所回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加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了变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和“三农”问题。2004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型,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求在调控总量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控,对不同的产业、地区区别对待。未来的国债政策在继续致力于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应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具体地,国债要控制发行规模,国债资金要向农村、农业倾斜,向西部和中部地区倾斜,向高科技产业和公共服务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