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融资机制的转换与融资机制的选择

论文摘要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资金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象中国这样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融通资金,采用何种机制进行融资,是采用直接融资方式融资还是采用间接融资方式融资,是优先发展直接融资,还是优先发展间接融资等就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从研究融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揭示了融资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储蓄、投资、融资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三个要素通过什么机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机制都是在一定经济体制结构下形成的,受体制结构约束,融资机制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融资机制也应必须研究经济体制结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集权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集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于一身,企业只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生产单位。第二类经济体制是经济决策权主要由企业来行使,政府基本上不介于再生产过程,经济活动建立在市场协调的基础上。第三类就是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宏观经济决策权归政府、微观经济决策权归企业,“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调节经济运行。与这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融资机制,即纵向融资机制、横向融资机制和纵横结合的融资机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初期照搬了原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融资机制则以纵向融资机制为主,政府在融资过程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利用政权的强制力量,通过与农民的不等价交换手段,为工业建设筹集资金,通过利润或利税上缴,从工业部门取得资金来源,再把从农业和工业企业集中的资金用于投资,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的储蓄和投资都被置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其结果是这种融资机制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加之纵向的信息传递时滞过程较长,且由于各方面利益阻隔而失真,决策的失误又不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及时得到检验和矫正,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配置失当和资源的浪费。而在资金分配上的供给制使得投资需求不断膨胀,结果储蓄持续地赶不上投资的增长,经济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体制结构的变革,改变了国民收入的流程和储蓄、投资格局,与此相适<WP=3>应,我国的融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由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由政府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封闭型融资向开放型融资转变。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是最重要的两种融资机制。间接融资机制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来实现的,金融中介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中介能够利用金融资产、利息、利率等杠杆在储蓄、投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通过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把储蓄和投资联系起来,并能够积极地影响储蓄、投资过程,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直接融资机制是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工具(股票、债券),直接沟通最终贷款者(出资者)和最终借款者(投资者)的资金联系。与间接融资不同,它不是通过金融中介创造金融资产实现储蓄向投资领域的转移,而是最终借款者发行股票、债券吸收闲散资金或储蓄并将其用于投资。由于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市场上储蓄者购买和持有投资者发行的本源证券来实现的,直接融资过程就是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涉及三个当事人:证券借给者、证券需求者、证券发行和流通的中介机构,因此直接融资机制运行是通过三方协调行动来实现的。体制结构、融资机制通过不同的方面影响经济发展。一种体制结构及融资机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决于这种体制结构及融资机制能否有助于克服资金短缺,能否有助于达到适度投资率,能否实现投资资金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技术的合理选择,完全依赖“看得见的手”的体制及融资机制和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的体制及融资机制都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上述问题。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能够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的体制和融资机制,才更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融资结构选择上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直接融资为主,两种融资方式的效率将是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同等规模的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效率更高,同时还发现两种融资规模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直接融资的发展不但不会削弱间接融资的规模,反而可能对其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