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大纲

论文摘要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庞大的、且有上升趋势的贫困人口,而且在经济发达欧美国家也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反贫困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可避兔地存在困现象,而且在一定阶段,尤其是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大量失业人口的增,将会使贫困人口大幅度上升,出现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相互交织的双重贫困象。但在目前探讨中国贫困问题的文章和文献中,大多注重于对这一现象的具体性描述,乏理论上的深人探讨,尤其是缺乏应用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有创新的理论透视。本文试图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贫问题。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中,首先简要回顾了对贫困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发展经济学和中国学者对贫困问题研究存在的三大缺陷:一是把贫困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纳入到政治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贫困经济学理论;二是对贫困问的研究太单一、线性化,缺乏多方位的透视和分析:三是过份注重贫困成因中的现实因和历史因素,缺乏制度性分析。 第二部分为贫困的一般理论。首先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研究,比较了中外学者关于困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了他们对贫困界定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修正了传统的贫困定义,出贫困是指由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和家庭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生存状态。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注意到造成贫困的制度性素,以及贫困者个人和家庭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两个层次,拓宽了贫困的内涵;其次简介绍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贫困理论,把过去较为零散的有关学者的贫困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并分析和比较了这些理论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最后介绍了发展经济学家贫困问题研究的最新理论进展,并指出对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的几点启示,以便为分析中贫困问题提供更为宽阔的视野。 第三部分为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特征。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布,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中国贫困问题的五大特征:其一是区域性,即贫困地区和贫困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中又西北、西南为重:其二是民族性,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三是阶层性,即贫困人口主要体现为占优势比重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因失业而导致的庞大的城镇贫困人口;其四是制度性,即中国贫困问题的最大致因是制度性因素;其五是长期性和复杂性,即中国现实国情决定贫困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它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才能解决。 第四部分为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致因。首先简要介绍了发展经济学对贫困的微观和宏观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致因:第一,自然原因,即恶劣的自然条件是造成贫困的前提性原因;第二,社会历史原因,即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而衍生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是造成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的历史因素,城镇居民因体制转型造成的贫困,也是长期历史因素积淀的结果;第三,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第四,家庭和个人原因,即家庭结构的差异和劳动者个人禀赋的差异是造成贫困的个性原因;第五,制度性原因,凡是先行制度变迁的地区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原因在于制度变迁滞后;第六,失业原因;第七,资本形成不足的原因;第八,科技教育落后的原因;第九。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第五部分为中国反贫困对策的设计。中国贫困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决定我们对贫困对策的设计必须采取“一揽子”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共同入手,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从宏观层次上,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在反贫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订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两条主要途径,有效缓解贫困;从中观层次上,主要通过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开发、非农产业开发和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等渠道,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进程;从微观层次上,应通过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转变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观念等举措,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第六部分为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走势。在前面对中国贫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国贫困问题的四大基本走势:第一,衡量贫困水平指标将呈刚性发展。贫困人口的结构将趋于三元化;第二,在致贫因素中,历史贫困的影响趋弱,而市场经济条件导致贫困问题出现的新因素日益趋强;第三,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可能出现反向运动现象;第四,妇女、老人和儿童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