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能源,也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资源耗竭、替代品增加以及环境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转型势在必然。为了指导和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国务院于2007年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10年前,实现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和“2015年前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转型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具有“显著的经济性、体制性和社会性沉淀成本”,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巨大体制和机制障碍。一方面,我国需要继续消耗大量的资源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其他区域和产业获得足够廉价的原料和能源,政府又严格监管和干预石油、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大量转移本应该属于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福利。在国家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拟定的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补偿机制和支援政策与资源型城市的内在需求还相距甚远。最关键的是,所谓的“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仅仅是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辅助力量,在资源型城市区域“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政治锁定”的条件下,真正的转型须由资源型城市自发的内生性积累和努力才能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本质,总结和发现转型动力,建立科学的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以及资源型经济转型理论的丰富。从实践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后期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提出符合中国实践特色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方法研究了资源型城市及其转型的本质问题。资源型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产业结构的资源依赖性。资源采掘数量是这类城市经济稳定和繁荣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摆脱自然资源存量束缚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论文运用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方法考察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特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转型的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重的困难,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在城市增长因素中,自有资本、FDI和知识与技术存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资本投入是资源型城市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就会带动GDP增长0.42%。FDI的增加可以为城市经济增长带来0.04%的外溢效用。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则对GDP增长呈现负影响,劳动力冗余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和技术创新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增长效应明显。尤其是黑色冶金城市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变量的系数达到0.30,石油城市也达到0.12。新兴要素为资源型城市的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再次,论文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困境。沉淀成本的普遍存在构成企业投资激励(进入)和负投资(退出)的基本障碍。在地方政府自身财力不足,固定资本折旧较高的情况下,城市净投资甚至出现负增长。资本不足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转型。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乏力,技术创新扩散困难,外溢效应受到抑制。这些困难削弱了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受到人力资源结构的锁定,求稳拒变的社会心理特质的影响,资源城市转型面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制约。复次,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考察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以期对国内转型提供经验借鉴。又次,论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原则和路径选择,认为城市经济转型并非完全摒弃原有的工业基础而是已有工业的广化和深化,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获得转型成功。最后,论文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部门指导转型方向提供参考,考核评价成果提供指挥棒和评价尺。论文最后对我国重要的石油城市大庆的转型过程开展实证研究,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