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计划市场与经济波动

论文摘要

经济波动是经济运行过程循环出现扩张和收缩的交替。从1953-1986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七次的经济波动。1987年和1988年进入第八次经济波动的扩张和景气的时期。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不尽相同。对于我国发生经济波动的原因,理论界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先后出现了“固定资产周期说”、“粮食周期说”、“价格水平周期说”等等。从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层考察,经济体制是经济波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改革前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行政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最大弊端在于限制和排斥商品经济的发展或市场调节的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决策权分配倾斜,企业缺乏活力;信息反馈失真,宏观决策能见度低;利益约束软化,企业缺乏动力;追求产值最大化,资源浪费严重;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视生产要素的效益;等等。传统经济体制的内在不合理性,是造成1953-1983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单纯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由于一方面市场机制在许多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在许多方面已经被突破,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宏观调控机制还未健全,计划与市场出现了两套不同的运行原则。新旧体制并存,双重运行机制摩擦,是导致1984年以后经济涨落的主要原因。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深层原因,但是计划与市场的矛盾运动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生成,需要经过若干重要的递进环节。在诸多环节中,投资是经济波动的生长点。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传导途经有两条,一条是投资未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之前,通过总需求的变动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另一条是投资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从社会总需求方面看,主要与生产性货币供给量有关,并间接地影响消费性货币的供给。从产业结构方面看,主要是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在经济波动中同样扮演基础性的角色。三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