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非对称信息下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这其中资本要素尤其是银行的信贷资本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银行中介的聚集作用投放的巨额资金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信贷市场首次出现了“存差”现象,尤其是近几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惜贷”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符合贷款条件的、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转轨时期我国信贷市场的非均衡运行特征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非瓦尔拉斯均衡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具体的方法是从信贷合约当事人双方的博弈行为出发,通过构造理论模型,重点探讨造成这种非均衡运行特征的微观机理,目的在于更好的发挥银行信贷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全文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在对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信贷合约的性质,即要弄清楚信贷合约(市场)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归纳,得出结论:信贷合约(市场)是人们在经济交易活动中满足流动性约束调节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的产物。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信贷合约交易机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初始金融交易者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它生产信息的成本远远低于单个投资者的成本,它的存在符合效率原则。 转轨时期初期,我国信贷合约(市场)的产生实际上是政府外生推动的结果。但是这种外生性信贷合约的效率却不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信贷合约的性质逐步由政府推动的外生性为主向节约交易成本(如面子成本)的市场内生推动为主转化。 (2)当交易信息在合约当事人双方——银行和借款企业之间是对称分布时,信贷合约是一种完全合约,单个合约中的利率是随着借款企业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而制定的。在对称信息条件下,由于竞争机制和竞争威胁机制,使得整个信贷市场逐渐形成了均衡信贷利率,在这个均衡利率调节下,信贷市场的资金供求双方实现了均衡,信贷市场得到了出清。 但是在现实的信贷交易活动中,交易信息在合约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分布是非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市场呈现出一种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贷款利率不能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实现均衡,市场不能够自动出清,即信贷市场处于一种数量配额的短边均衡——“信贷配给”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根源在于信贷合约当事人双方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造成的信贷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行为以及贷款人事后的审计成本等原因。 (3)转轨时期我国信贷市场呈现出非均衡的运行特征,但是在不同的信贷管理制度下,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不尽相同。在信贷规模控制制度下,信贷市场呈现出计划信贷配给的运行特征。到了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以后,我国的信贷市场呈现出了总量和结构性的非均衡状态。本文从信贷合约当事人双方的博弈行为出发,通过构造理论模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微观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商品市场的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群体信用的缺失,地方政府的行为不规范以及担保、抵押品信息甄别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等原因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预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实施,更加强化了这个风险预期等。 此外,本文对当前我国非均衡信贷市场的效率问题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趋势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