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最早比较系统研究银企关系理论的文献,可追溯到金融资本理论,它以希法亭、列宁等为代表。这种理论科学地分析了金融资本的成因、规律、运动形式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金融资本的本质、发展趋势和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二战后,该理论有所发展。以帕特曼等人为代表,提出了“金融霸权论”。认为是银行对企业起决定作用,企业的控制权已转移到银行手中。 现代国外研究银企关系的理论,立足于信息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的角度,主要涉及到银企契约理论、银企债务重组、银行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与形式等内容,它以新制度经济学家为代表。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通过完善契约来防范道德风险;银企债务重组的设计;银行对企业治理的作用的实现方案,即通过债权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直接插手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决策、偿债能力,以及分析企业的抵押价值并以之作为放贷决策的前提。 以青木昌彦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银企关系制度出发,分析了转轨经济中的东欧部分国家的银企关系,提出了银行对企业进行相机治理的重要性和银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关系问题,包括戈德史密斯、格利和肖等人,提出了“经济基础结构与金融上层结构的关系理论”、“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有人提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问题,应通过经济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来进行。但以此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并没有取得成功,事实上,银企关系问题并没有如此简单。 国内研究银企关系的文献主要是转轨时期方面的,主要运用产权理论、信用理论、信息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从许多方面分析中国银企债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许多债务重组的方案、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的特征以及中国现在银企关系模式的选择问题。 本文作者首先把银企关系理论分为“金融中介理论、银企关系互动理论、金融资本理论”三个部分,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及进行简要评述;以此作为银企关系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企关系。通过收集相关的统计资料,分析现代国外银企关系运作模式,考察银企关系模式的决定因素和现代国外银企关系模式的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中国的银企关系。中国银企关系有特定的历史轨迹、特征、成因及存在特殊的问题,而且处在构建之中,存在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除对这些问题进行叙述外,力图找出其理论根源。 论文分为导论和三章。基本部分有下述内容:银企关系理论基础部分包括银企关系变迁历史;金融中介理论;银企关系互动理论;金融资本理论。银企关系变迁历史有它自身的规律,是银企关系理论产生的依据,也是在银企关系理论指导下不断变迁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理论既解释了银行为什么得以存在,企业为什么需要银行而不是直接寻找借款人,反映了银企关系传统的核心关系是信贷关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的,银行的长期信贷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跨国业务与国际业务等是企业对它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顺应了企业发展需要的结果,也是银行在金融环境改变下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银企关系互动理论是建立在银企互相依存、互相推动的基础上,它反过来推动现代银行由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使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扩展并增加了非银行业务关系,两者关系逐步多元化。金融资本理论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它反映了银企关系的进一步拓展,使两者的关系不仅包涵了信贷关系,而且进入产权关系、人事关系。在银企关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国外银企关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银企关系模式的决定因素,认为银企关系模式的决定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通过对现代日本和美国银企关系的考察,得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变迁的趋同化趋势即两者的联系多样化、复杂化和向市场型银企关系演变;论文的最后部分分析我国银企关系的演变历史、特征、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银企关系模式的选择应是市场型银企关系制度。如何创造条件去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首先应化解银企债务问题,其次,银行和企业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银行业务多样化,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政府的作用是完善市场体系,确立游戏规则,加强宏观管理,退出对银企关系的行政干预。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有: 1.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金融中介理论、银企关系互动理论、金融资本理论以问题为主线把前人的观点加以综合、概括、评述,反映了银企关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程度,反映了银企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反映了银企关系的逐步扩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2.一般的观点认为“银企关系模式由融资模式诀定”,但它无法解释相同 4 融资模式下银企关系模式之间的根本区别。因此,本文通过考察现代银企关 系模式,认为银企关系是由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