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理论模型与路径选择

论文摘要

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变革正在中国大地展开,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在这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必将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对这种规律进行分析,并立足差异探讨我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化水平变化、城市密度变化及城市化速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得出改革开放以前差距缩小而改革开放以后差距扩大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城镇建制标准不变条件下的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区域小城镇的迅速发展是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假定:1、由于人口流动现象的存在,对于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人力资本的供给是相对充足的,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各地区城市的劳动边际产出不会递减。2、在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条件下,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是相对充足的。物质资本的流动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是常量。3、各个区域城市部门的劳动—资本比例不一定相同,且随着所采用的技术而改变。4、城市部门的总收入等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和城市部门的投资之和。从而推导出区域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推导出这些城市的实际劳动力规模,并证明:在劳动边际产出、劳动—资本比例不同,且一定的条件下,两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是变动的。并将最终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本文在借鉴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适度”区域差异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观点。给出了“适度”差异的三个原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引起过度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可持续城市化。并立足“适度”差异,利用上文模型结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各自的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