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从国家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政策逐步演化而来的,其重要性随着纸币发行而日益提高。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时,法定货币发行可能超过经济活动对货币的真实需求,便会产生物价过快上涨或通货膨胀;而法定货币发行低于经济活动对货币的真实需求时,又会产生物价下跌或通货紧缩,甚至导致经济衰退。 本文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执行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的原因。由于我国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供给的能力较低、我国信贷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不畅、公众预期变化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利率管制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证券市场冲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扭曲及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等原因,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变动不能有效地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环境,界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适当选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提出我国应建立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指标相结合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作为过渡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依据,并合理运用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行政手段相结合,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共有四章组成。 第一章分析了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总体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存在,货币政策能够起到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本文认为各个流派之所以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不同的意见分歧,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流派对经济运行中假设前提不同。如商品价格和工资的弹性,及人们的预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第二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在我国,利率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才刚刚开始,作用的力度还比较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虽然十分直接、有力,但效应却往往与政策意图不尽相同,甚至相左。我国扩大货币供给启动疲软的经济或紧缩货币供给以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