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从长远看,只能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因为传统农产品的产出是受土地限制的,这样农民的实际产出价值就是基本固定的,农民人数减少一半,农民的人均收入就可以提高一倍。而转移的农民是可以通过聚集效应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如果整个社会遵循利益均分原则的话,农民的收入增加一倍,相应地城市里的生活水平也会提高一倍,同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购买力就会增加,这将有效地改变我国过早出现的买方市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农业内部的转移,劳动力一部分先由种植业转移到林、牧、副、渔业,一部分由农业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过程,在中国实际表现为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乡镇企业、工业和服务业,树立大农业的观念,立足于农村、农业 积极在农村创造条件,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转移;第二条是向城镇(大、中城市)的转移,是指农民实现了职业的转变,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居住从而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在中国实际表现为由农村转向小城镇,在逐步转移到大中城市的过程。 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成本收益分析这一视角,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考虑转移的收益和成本。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包括许多方面,既有因放弃在家务农和务工而形成的机会成本,也有在务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同时也还有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而支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影响农民决策的角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概括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具体由转移费用和生存费用两部分构成。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收入可以分为毛收入、纯收入和经济收入,毛收入是指农村转移劳动力因其付出的劳动而直接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收入。纯收入是指扣除掉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的各种成本后的净收入。经济收入是在纯收入的基础上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