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现代经济快速发展,非农生产总值已远远超过农业生产总值,且比重在持续、快速上升。但农村人口仍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之多。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向城市转移,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我国在存在农业剩余和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证伪主义方法论,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基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二元教育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制度,使农村劳动力不能享有市民待遇,转移成本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基本是非熟练工人,受教育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差,难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大多只能进入稳定性差、工资低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二级劳动力市场。这种转移是不稳定的,回流性较强,因此,中国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流动状态,而不是向城市较稳定的转移。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同,劳动力是不同质的。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都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劳动力的异质性。本文认同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天赋能力呈正态分布,在一定范围内,人的天赋是均质的,其异质性源于后天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代际传递。教育是形成劳动力异质性的最主要途径,尤其是基础教育,决定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高低,制约着进入更高层次教育和接受职业培训的可能性,最终形成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正式渠道,即通过高考和部队干部转业,户口的转变和生产技能的学习基本同步进行,突破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正式转移到城市中并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除了参军,教育是唯一的因素;二是非正式渠道,即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到城市。通过实证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通过这一渠道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合同期限有强相关,说明教育是发挥影响的强因素。不同教育程度形成的劳动力异质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非制度性障碍。 既然教育是重要的,加强教育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我国现行的分级办学体制,使城乡经济差距反映到教育上,形成城乡二元教育,表现为农村教育在经费、师资力量、升学率、辍学率等方面存在不对称,加剧了城乡劳动力的异质性。农民没有足够的学习技能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