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及其实证检验

论文摘要

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给量( M 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其实隐含着货币供给量是外生的假设前提。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或是外生的,决定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货币政策模式的选择,并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总量,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但是,如果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存在着显著的内生性,将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力减弱甚至失效。因此,研究目前我国的货币供给量问题能够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按照模型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逐一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乘数的作用。最后,对各层次的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计量分析和因果检验。1.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证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四种方式均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都不可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或许单个操作工具不足以反映基础货币供给整体的内生性,但不同工具之间“对冲”后,基础货币供给的结果必然表现出内生性;货币乘数是顺周期变化的;它由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通货比率、定期与活期存款比率共同决定,其中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是影响货币乘数变化最主要的因素。除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外,其余是由商业银行、公众和企业等经济主体决定的,而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方式的是经济环境和改革政策,央行无法直接控制。法定准备金率由于其变动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中央银行无法将它作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货币乘数是内生变量。2.虽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并不表明它们的乘积——货币供给量也如此,因此需要相应的实证检验。本文利用计量软件Eviews4.0,对GDP和M0、M1、M2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各层次货币供给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了方差分解,以分析不同因素对货币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大小。结果显示M0、M2本身虽然具有较强的粘性,但是GDP对它们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