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研究

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系统地研究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今后中央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机制,并从中找出影响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主要因素。在考察中国1994年—2005年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后,我们通过建立以M1、LOAN与GDP和CPI为变量的VAR(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别对1994年—1999年与2000年—2005年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对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不论是货币渠道还是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货币政策内在时滞、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这些因素在我国均客观存在。而通过我们的实证分析发现,实行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1、信贷总量LOAN冲击对GDP的时滞分别为5个季度、3个季度,货币供应量M1、信贷总量LOAN的冲击对CPI的时滞分别为3个季度、5个季度;实行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1、信贷总量LOAN冲击对GDP的时滞分别为6个季度、4个季度,货币供应量M1、信贷总量LOAN的冲击对CPI的时滞分别为2个季度、4个季度。这表明,治理通货膨胀货币渠道更重要,而促进经济增长时却是信贷渠道更重要些。同时也证明了“紧的货币政策的外部效应时滞较短,而松的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较长”的观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些降低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的不利影响,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