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研究

论文摘要

农民工是中国国情的特色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事物,也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工,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二元经济结构为背景,考察中国农民工,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处在二元经济阶段。特别是我国拥有13亿人口,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力,因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个大问题。这种情况在其它国家是少见的。如何解决中国农业落后工业、农业人口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要具有中国特色。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来看,我国采取农民工这一形式,农民工自发冲破了城乡、工农之间的束缚,既是工人又是农民,既住在城市又住在乡村,有的逐渐成为城里人和产业工人,有的选择回乡创业,这就提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常渠道,也是中国特色合理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道路。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来看,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而且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业技术工人。从中国特色城镇化来看,我国农民工的一种转移办法就地转移,就是在农村和镇办工业、第三产业就地就业转移,不是转到城市,而是转到本地农村附近的镇上。这种镇正是我国城镇化的特色所在。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来看,农民工不仅增加工资收入,还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观念带回农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途径。总之,农民工是我国实践经验总结的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即在农业落后、农业人口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的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