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企业组织变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关于企业的起源和演变,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前者主要从交易费用、不完全契约的观点进行解释;后者主要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加以研究。事实上,这两种企业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的二重性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明这一点。本文认为,两种企业理论的统一,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内得以实现。企业组织变迁中的规律和机制,是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内实现这两种理论在企业组织变迁研究中的统一。为此,本文把企业组织定义为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力要素在自然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的结合方式,相应地,企业组织包含生产组织和产权组织,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组织变迁是在生产组织变革和产权组织变革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在界定企业组织含义的基础上,寻找企业组织变迁的动因是研究企业组织变迁的又一关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那么企业组织变迁的动力也必然是生产力。然而,要成功研究企业组织变迁的规律和机制,对生产力的理解就必须扩展。为此,本文提出广义生产力的概念,并指出其含义是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统一,其中现实生产力又包括微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企业生产力)和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两个组成部分。在明确了企业组织和广义生产力的含义之后,企业组织变迁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完整地作如下表述:生产力是企业组织变迁的决定力量。在广义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微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和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两种生产力水平都很低时,家庭手工业和行会手工业与之相适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微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超过了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这时供给相对过剩和市场中的风险并存,包买商手工业因其生产中的弹性、较少的固定成本和分散的产权与当时的广义生产力相适应。当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再度与微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保持平衡时,工场手工业逐渐代替包买商手工业成为企业组织的主导形式。工业革命之后,微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和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又先后经历了机器大工业、股份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从而使生产管理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了跨空间、瞬时协调时,网络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便开始出现。由于生产力是企业组织变迁的决定力量,因而更完整的企业组织变迁的研究离不开对生产力发展机制的探讨。从广义生产力来看,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是现实生产力内部结构的优化。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潜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在生产力要素的性质上,而这些性质的改善只能在现实生产力中得以进行;另一方面,现实生产力的提高又有赖于生产力要素性质的改善,即潜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内部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微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和宏观层次的社会结合生产力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协调。从上面企业组织变迁的机制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同时在水平和结构上考察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在推动企业组织变迁中的作用才被完整地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