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生产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

生产力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等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革命,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物质前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研究生产力的运动发展规律是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科学的理论。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前人关于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力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是实践和进步的理论。随着社会历史和实践条件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尤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中国生产力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相得益彰:毛泽东首先提出了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在中国首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论断,指出了中国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江泽民首先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中国应该怎么样发展生产力。为解决中国在生产力发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界针对生产力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先后提出了生产力的“源泉论”、“动力论”、“决定论”、“要素论”、“基石论”、“过程论”、“本质论”、“性质论”、“规律论”、“关系论”、“系统论”、“科学论”、“环境论”、“社会论”等论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系统的理论。生产力不仅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组成要素,而且其发展也是由多因素协同推动的结果。本文在区别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力发展因素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生产力要素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因素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表现为生产力要素的变化,生产力发展因素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要素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生产力就是由这些因素、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和系统,就是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性体系。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变化引起教育、科技、管理等生产力因素的变化;生产力诸因素协同变化又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化;劳动者素质和效率的提高、劳动资料效能的上升和新型劳动对象规模的扩张表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引起生产力发展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生产力就是在由“环境---因素---要素”构成的发展机制中螺旋式发展的。而生产力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中:自然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劳动者的教育状况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条件,生产资料的规模扩大和效能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第一次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对中国生产力发展要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长期内,中国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资料效能提升和新型劳动对象的出现和规模扩张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稳定。而且,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生产力要素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解释力较强。在短期内,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作用没有长期表现作用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存在误差修正机制,短期内生产力发展的随机误差会部分的削减生产力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作用。对生产力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科技、管理事业的发展,合理的经济规模,自然条件尤其是资源条件的丰富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长期的生产力增长。对生产力发展环境的实证研究表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生产力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与中国生产力发展过程同步,同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与中国生产力发展存在共同趋势。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在营造适当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格外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本文还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从结果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其中人的消费和发展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发展诸要素、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最后,本文研究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指出生产力发展函数是由环境函数、因素函数和要素函数共同构成的一个复合函数,具有系统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