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经济学家一直努力进行着探索。自Adam Smith开始,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古典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新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是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新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推动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泉;直到后来,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是不同的制度导致经济效果的迥异。可以看出,对经济发展源泉的认识是显性因素逐渐过渡到隐性因素,认识也是越来越深化。但是,到制度经济学这里,对经济发展源泉的探索并没有结束。制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有的地区为什么不能建立有效的制度?经济学家将目光投向制度的背后,一种隐性规则——文化。那么,文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呢?本文的研究正是着眼于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类似资本的作用,推动着经济发展。据此,本文可以将之称为文化资本。本文赞同袁小婷(2006)对文化资本的定义:文化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从性质上区分,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精神资本与结构资本的总和。基于文化的“文明性”和资本的“增值性”,本文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上,从文化资本的构成内容出发,选择精神(由于企业家在社会经济活动居于主体地位,故实证中采用企业家精神)、信任、价值观三个解释变量,分析它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揭示文化资本的力量。理论分析上,通过对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回顾与梳理,揭示我国经济停滞与发展的文化动因。在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对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家精神可以理解为文化资本的积累,企业家是拥有文化资本的人,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教育或影响管理者而影响企业家精神(高波,2010)。随后,对企业家精神如何作用经济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家精神通过创业与创新活动影响经济发展,利用2005至2011年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各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得分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结果发现,企业家精神以及贡献度在我国分布很不均衡,是影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在信任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首先界定了经济学范畴下信任的内涵,主要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三个角度展开讨论。接着,分析信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信任通过减少交易成本、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搭便车等三个途径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存在社会联盟对抗政府或严重依赖政府等形式而阻碍经济发展的可能。然后,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信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信任的解释变量,利用张维迎(2002)对各省市区信任水平的调查结果,对信任与人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呈正相关关系。随后,实证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信任水平的影响,发现贫富差距与社会信任呈反向关系,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产权明晰度、市场化水平等指标均与信任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论为提高社会信任度提供了参考依据。需要说明的是,信任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易变化,因而本文使用的信任数据具有实证可行性,实证结果也具有可靠性。在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的研究中,首先对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本文比较认同Kluckhohn (1951)的定义:对事物是否“值得的”的看法,能够影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他将这种看法称为“价值取向”。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对制度变迁、技术创新等的影响进而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由于价值观的数据不易获取,本文选择从生态学角度对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讨论。首先介绍了一段时期内在我国流行的发展观念,包括零度增长观等,理论上分析了这些价值观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讨论发展观的变革方向及原则,提出应构建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2005年,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故本文选择2001至2010年的经济、资源、环境数据,对我国经济、生态的发展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以两个时间段的评价结果比较判断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十年里系统间的协调水平都不高,但呈上升趋势,以2005年为分界点,之前协调水平处于失调状态,之后上升为勉强协调。评价结果说明积极的价值观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应促进积极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对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在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中,由于文化资本的持久性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影响。因而,可以认为文化变迁是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资本积累的突破。首先对近代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与讨论,发现文化遗传(文化资本的持久性)及其派生出的制度惯性是经济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制度惯性往往增加了变迁的成本,即文化成本。只有当变迁所能带来的预期文化收益大于文化成本时,才能够突破制度惯性,完成文化变迁,满足经济发展的文化、制度需求。由此可见,文化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分析文化变迁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这一路径可以表达成文化变迁→制度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迁通常通过影响制度选择和制度绩效推动制度变革,制度变革作用于要素供给、技术创新、经济结构和有效需求影响经济发展。最后,根据对构成文化资本的精神、信任、价值观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及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结果,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塑造企业家精神层面,包括培育创业精神、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四个方面的建议。在构建社会信任层面,提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提出了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八条建议。在树立可持续价值观层面,提出了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完善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三方面的建议。在促进文化变迁层面,从推动文化创新和弱化制度惯性两方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