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消费研究

论文摘要

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关乎国计民生,通常而言,经济发展需要来自投资和消费双方的动力。反观中国经济,在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后,则更多的是依靠外向型出口和政府投资的推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痼疾。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其根本目的更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如何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自然成为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本文基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背景和农村的现实状况试图说明: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仍然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消费方式中,表现为农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给自足,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在生活消费上具有固有的保守和节俭消费倾向。中国农村消费方式的这种特点,不仅必然导致农村地区消费需求增长的边际率偏低,而且,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农村消费潜力呈现下降趋势,于是我们很难将通过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寄托于农村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上。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支持农村现有消费方式的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村仍然采取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家庭几代同堂居住更加普遍。农村几代同堂的居住模式相比于城镇居民“分代而居”(即新婚夫妻另外购置房屋居住,不与老人同住)的居住模式,在购置婚房(农民多采取在原有宅基地上翻新老房和加盖新房以满足新建立的家庭的需求)、与新房配套的家居陈设、基本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求显然要小的多,而且农村家庭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更加缓慢。二是目前中国农村大多数地区仍然实行由家庭拥有部分土地的土地占有模式,在农村现有的土地占有模式下(作为农村土地所有制得具体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基本食品需求通过自己对土地的经营(耕种土地和实物交换)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其消费倾向更具稳定和保守性,并因此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降低其平均消费倾向。基于上述观点,政府对于农村工作的重点应该更多关注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和养老。在消费需求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减少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才是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