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1987年布伦特莱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世界各国便开始越来越关注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自然、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国省际层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最早由Rees教授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2年提出并发展起来。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的消耗,它代表着人类占用了多少生产性土地和水域去生产所有我们消耗的资源以及吸收所有我们产生的废弃物。到目前为止,生态足迹模型被普遍认为是能够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最好方法。因此,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的测量方法分别从时间维度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对我国省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趋势与比较分析。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1)总的来说,中国31个省份的人均生态足迹较高,且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不高,总的生态足迹过于集中在某一个或某两个土地类型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中国各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好,中部地区处于一般水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差。(3)从时间角度分析来看,中国各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大体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并且每一次的变化趋势都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政策的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本文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四个建设性意见:(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有效规划对各种土地类型的综合利用,努力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4)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支持,力求扭转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严重依赖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