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经济机制与指标体系视角

论文摘要

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起飞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一直受到相关学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走完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历程,经济社会结构也由二元转化为一元,乡村和城市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普遍存在,城乡关系问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其城乡关系问题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城乡分治的制度,通过实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形成并逐步固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受制度和市场惯性的影响,城乡差距并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支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等;各地也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因此,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相关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展开,着重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机制和指标体系。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经济机制的分析,厘清在宏微观层面城乡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和机制路径,从而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给予理论指导。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评价中国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并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和实践评价,借鉴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挑战、战略框架、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初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现阶段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总言之,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以下问题。一是,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本文分别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背景、特征及意义出发,系统分析了其内涵与外延。本文认为,统筹城乡是指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把农业和工业视为互为条件、同步发展的有机整体;把乡村和城市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把农民和市民视为共享发展、权利平等的有机整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使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公平发展,以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二是,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机制。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机制是对城乡发展中各主体以及影响它们的各种关系、运行环节的总称,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涉及城乡关系的各个主体及其关系诱致性调节和强制性变迁,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和谐城乡关系,从而使乡村和城市实现协调、平衡、融合发展的机能。按照这一概念,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将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分为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从微观上看,机制设计要聚焦于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明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路径选择,阐明城乡区域间的空间作用机制;从宏观上看,机制设计要聚焦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化这一目标,明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阐明城乡区域间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因此,城乡区域间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空间作用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健全城乡空间作用机制,增强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通过健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在生活生产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差距。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系统分析,为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打下了理论基础。三是,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涵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乡固定资产投入、城乡知识水平、城乡卫生和健康差距等内容组成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此体系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进行了评价分析,揭示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个演变过程。从实证研究的结论看,2000年-2004年,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指数是下降的,表明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拉大;自2004年以来,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指数不断上升,表明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城乡差距出现了逐步缩小的局面。四是,剖析了国内二元结构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本文从纵向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程,从产业政策、要素配置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中国城乡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匹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一直较大。分析了中国处理城乡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的带动就业能力不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提出的挑战;城镇化质量较低,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提出的挑战;农业基础薄弱,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明确问题所在及其形成的原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与政策做了铺垫。五是,总结了国外一些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经验。在横向比较上,本文选择了先行工业化的美国、赶超工业化的日本、新型工业化国家韩国、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巴西等,对它们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做法进行了介绍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国外的主要经验借鉴:一是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支撑作用;三是必须依托产业发展规模,保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推进;四是在国家调控工农城乡关系的工具运用上,高度重视运用立法工具,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部门有序转移。六是,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国内一些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总结。本文对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河南省新乡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三是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四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构建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并从财政、金融、土地、劳动力等方面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借鉴。七是,分析提出了当前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构建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为总体目标,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战略主线,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纽带,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为保证,以破解城乡二元制度为关键环节,从而搭建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并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与用地管理、发展规划、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本文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在经济机制分析上,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出发,探讨研究了城乡间的空间作用机制和公共产品投入机制,进而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机制,丰富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视野。二是在统筹城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建立了涵盖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城乡投入水平差距、城乡知识水平差距、城乡卫生水平差距的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统筹城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测算了统筹城乡发展指数,丰富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定量评价的理论成果。三是在研究路线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经济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研究结论,较为系统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框架、路径选择和思路建议,结论更具客观性,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