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研究——对我国宏观需求管理政策调适与转型的启示

论文摘要

在经济思想史中,就业理论和政策是一个长期探讨和争论的问题,西方就业理论演变研究对宏观就业政策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就业效果。目前充分就业水平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调控目标,但其就业政策效果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由此决定了需要从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长期看来,西方就业理论沿着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这两种力量不断碰撞和融合的主线,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之后,逐渐由萌芽走向成熟。在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与兴起时期,重商主义者产生国家干预经济的就业理论,这与亚当·斯密所奠定的“自由放任”就业理论,成为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这两股力量的首次交锋。这个时期所探讨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根除现存失业,而只是如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随着经济社会中经济危机的频发,经济学家开始基于供给和需求关系对失业问题进行讨论,李嘉图、萨伊、庇古延续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完美的市场体系必然能够形成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马尔萨斯、西斯蒙第从需求不足的角度出发,对单纯依靠市场提出质疑。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彻底颠覆了古典传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干预理论。随着“滞涨”问题的出现,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崛起。就业理论不仅存在于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碰撞之间,更是随着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对劳工市场技术结构进行分析与希克斯对劳工市场部门结构进行分析,其研究视角也不断地从宏观转向微观,总量分析变为结构分析,呈现出就业理论的“重心”不断下移的趋势。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的出现则标志着其研究范围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拓展。通过对经济思想史上就业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对我国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转型和调试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刺激总需求虽有助于维持经济增长,但往往不能起到对等的就业效果。关注产出需求而忽视就业需求虽能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经济、保持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不可持续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应回归以人为本的就业需求,而政府以后雇主身份营建劳动力缓冲储备并与市场形成二元对流雇佣模式则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