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与2008金融危机之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自金融市场形成以来,金融危机就如影相随,如同“幽灵”一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过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留给了经济学家们无尽的思索。肇始于2007美国次贷危机,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2008金融危机,不断地向世界蔓延。虽然,没有人能说清危机将如何发展,但普遍的共识是: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席卷全球的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会演化为世界经济大萧条吗?此次金融危机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与2008金融危机作一比较分析。对大萧条的研究历来是令经济学家着迷的课题。几十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视角研究大萧条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观点强调货币因素是造成“大萧条”的重要原因,认为是货币收缩导致了价格和产出的下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货币因素是引发“大萧条”的罪魁祸首,“大萧条”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实体经济方面,而大部分的货币收缩实际上是货币对产出的被动反应。笔者认为,应该把“大萧条”分为两个阶段:初的衰退和持续的萧条。而非货币因素和货币因素则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导致了破坏程度大、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世纪大萧条”。自本次次贷危机爆发到发展为2008全面的金融危机,理论学界从多方面开展了积极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至2008年初期,更多的是分析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或形成的机理,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当次贷危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家们又开始从不同视角修正和发展原先对次贷危机的认识。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济史学的学科专业特点,选择了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与2008金融危机进行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的角度,来探寻其中的异同点,从而在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以史鉴今”的目的。总结起来,本文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一、从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逻辑上看,大萧条与2008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即财富的两极分化与消费不足-----超前消费与投机热-----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裂-----通货紧缩、信用危机、债务危机、支付危机------更严重的消费不足------危机的不断蔓延。当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使得本次金融危机来得更加迅猛和突然,其传播、蔓延也较上个世纪更加快速、更加广泛。二、从后续发展上看,2008金融危机应该能避免出现“大萧条”的人间悲剧。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较之于大萧条时期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坍塌,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对美元本位制的现今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但还不至于使其崩溃;另一方面,各国汲取了上个世纪大萧条的深刻教训,出现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合救市的局面,这一情况大大好于大萧条时期的“以邻为壑”。三、失衡是两次危机成因大的共性。财富的高度集中、产业结构的状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偏离和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的不相适宜,其共同属性就是:失衡。而大萧条和金融危机正是对严重失衡的自我修复,或者说调节机制。四、从事件的发展脉络看,两次危机的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市场与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围绕着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取向,在作出历史的选择,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后,笔者在回顾、总结大萧条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认为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国际上所处的经济地位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第一,深入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第三,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第四,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