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研究

论文摘要

现代市场经济是有政府介入的公私混合经济。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间接调控职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经济职能日益突出,从而导致了财政功能的扩大。财政危机是现代社会一个很常见的经济现象,财政风险的控制和财政危机的遏制对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抗战时期的财政危机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由于我国政府应用公共财政理论进行经济管理的时间尚短,对财政危机的理论研究不成熟,对财政风险与危机的形成与传导方式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财政危机的预警系统。通过对抗战时期财政危机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理论界进一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危机的预警系统。在实践上,抗战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极为动荡的时期,为各项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素材,尤其是财政危机问题。从财政危机的发生、发展到整个财政的完全崩溃,其表现极为典型。而且,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各项财政政策的效果非常显著,对财政状况的影响有很深刻的表现。因此,抗战时期的财政危机现象为我们研究财政危机问题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通过对这一时期财政危机的发生、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为解决此问题而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效果的剖析,揭示财政危机的机理以及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成败利钝,为我国当前的财政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以推动公共财政实践的顺利进行。概而言之,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危机机理的研究,为我国探索财政危机理论、建立财政危机预警系统和财政改革实践提供借鉴。为达此目的,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改革前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危机产生的原因。财政危机的产<WP=3>生是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政策改革的起因,也是分析的起点。然后,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制定的主要财政政策进行了总结。后,对国民政府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评析,揭示产生财政危机的根源,从而对其财政政策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对我国当前财政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体现在分析架构上。基本架构是:引言部分,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从而建立研究的逻辑起点,提出研究目的。第一章,对目前的财政危机理论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二章,对改革前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状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国民政府财政政策改革的原由。第三章,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政策改革措施进行归纳,为下一步分析财政政策改革打下基础。第四章,对国民政府的财政政策改革进行剖析,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揭示出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从而对国民政府的财政政策改革作出评价,并对解决此财政危机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从而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引言。首先,对研究抗战时期财政危机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主要的几种观点,这成为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其次,由于财政理论的不断向前发展,对这一时期的财政危机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确定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理论,即公共财政理论。后,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对其治理危机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做出合理评价,揭示形成此政策效果的原因,为我国财政危机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为我国财政实践提供参考。第一章,理论概述。首先对财政赤字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概述,着重介绍了财政赤字的分类、赤字的两种弥补方式,以及不同弥补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和对投资的不同效应。其次,介绍了财政危机的形成与传导方式。首先,简要介绍了赤字与内债规模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分析了财政风险向危机的转化。后,简要论述了财政危机的传导方式。第二章,改革前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状况及其原因分析。首先,从财政赤字状况、国债状况和通货膨胀状况三个方面介绍了国民政府财<WP=4>政危机状况。然后,指出了改革前的财政危机原因:一是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主要从军事支出、债务支出、行政与一般支出和经济发展支出这四个方面对财政支出进行分析;二是财政收入因战争而大大减少,主要分析了税收收入和国债收入两个方面。第三章,国民政府治理财政危机的政策。主要介绍了四方面财政政策:一是公债的发行,介绍了两个方面:战时国债的内容与结构以及发行办法,外债的内容与结构及偿还办法。二是专卖与统购统销政策。三是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政策。四是增加税收的措施:修订旧税和创办新税。第四章,国民政府财政政策效果评价。首先,由财政赤字的各项指标和通货膨胀的状况分析,从而得知国民政府未能解决财政危机问题。然后,对国民政府未能解决财政危机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一是公债政策制定的失误,主要是利率太低、政府债信很差以及政府没有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二是专卖成本过高;三是田赋“三征”使行政支出大为增加;四是增税措施未达目的。后,对解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危机问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增加税收的可能性分析以及增发内债的可能性分析。结论,对本文所探讨的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