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大学生研究

论文摘要

在19至20世纪的德国历史中,大学生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人认为,早在纳粹之前,德国大学生就已经颠覆了一个共和国。本文着重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困境、教育问题、就业危机和思想波动,从而追究他们最终投入纳粹的原因。行文按照魏玛共和国政治开端、发展、结局的历史进程,先对19世纪至一战前德意志大学生运动的发展做以回顾,然后逐一分析魏玛时期“前线青年的一代”大学生、“相对稳定的一代”大学生和“倒向纳粹的一代”大学生。首先,从经济原因上分析,大学生特别容易受到纳粹的影响,首先是因为魏玛时代严峻的“知识行业”过剩问题。虽然1918年后,随着政治发展,大学校门越来越向下层民众开放,但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势头却很成问题,知识分子就业市场越来越萎缩,无法消化高校增长的学生人数。从1924年至1929年,知识分子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知识无产者”成为一个流行语,知识分子在莫名其妙地贬值。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导致了更严重的秩序混乱,德国高等教育阶层曾经期望的地位朝夕不保。在这种环境下,学术职位遥遥无期的等待和日益缩水的收入对他们产生了苛刻的压力,这些压力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愤慨,他们将其发泄在这个跛脚的民主制共和国身上。其次,德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在魏玛时期逐渐恶化。此时,中产阶级无法再通过传统的方式,将“教育”与“财产”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他们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财富部分或全部遭受损失,传统知识精英赖以生存的教育根基土崩瓦解了。如果将20世纪20年代的大学科研看作“资产阶级”教育长期畸形发展的副作用的话,那么魏玛共和国的大学生对于这个后果则是无法回避的。从本质上讲,接受教育就是一种资本的形式。其中包含了储蓄、投资和利润的最终收益。像任何投资者一样,受教育的德国人期望他们在学习上的资本投入能够带来合理的回报和保护。当倾囊投入但却零回报时,他们就会诉诸政治。在1918-1933年的德国,受教育者并没有安全感,教育财富受到的威胁正如其他私有财产的神圣性遭到侵犯一样。在既定的观念中,一个有学问的人在道德上也是具有优越性的,但“无产者化”似乎是高级思维和内在价值的一种失败——换而言之,传统的学术价值遭到毁灭,成为堕落的物质主义的牺牲品,“真正的智力生活”消失了。最后,从魏玛共和国之初,大学生就有一种思想危机。从威廉时代继承而来的思想基础与现实生存状况之间的碰撞,使他们的精英意识不得不被迫改变,这也成为他们碎片化的原因。战后初期,新老大学生成了同窗好友,前线战士一代在心理上的成熟和经历上的丰富使他们在精神和政治导向更加理性。在1918至1923年的大学生的思想波动中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但到了20年代中期,随着前线大学生离开校园,大学生右倾激进主义失去了约束力量。他们的集体不安全感使他们与纳粹主义开始亲密起来,他们终于找到填补社会与精神真空的材料。30年代初,在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固有的政治矛盾更加无法调和。随着希特勒夺权,大学生感到他们的苦难的将要终结,因为一个新的、具有行动力的总理将是德意志民族未来的保证,将由他们来完成社会革新任务。这意味大学生能够像以前一样生活在精英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从短时段历史而言,魏玛共和国为大学生政治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社会环境,他们在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天空中叱咤风云,练就了娴熟的政治技能,也使纳粹找到了打开大学生政治大门的钥匙。大学生社团是社会首屈一指的政治力量,正是依靠了他们,纳粹党才最终走向政治霸权。从长时段历史而言,魏玛时代的德国大学生走向纳粹的原因则深埋于德意志漫长的历史之中,正是德意志民族精神和文化特殊性使得从德意志民族主义在纳粹时代终于首先在年轻人身上像火山一样喷发了。但是,不能断言,大学生早在20年代就已经做好走向纳粹的准备。造成这种结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