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论文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河流、湖库等水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环境资源造成威胁,也造成了严重水体污染。也对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居乐业美好舒适环境提出了挑战,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洁净水源也就成为焦点。传统的水体修复手段包括理化方法和工程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生物控制法,结合一定的环境生态工程手段,研究了实验室人工培养大型枝角类引导的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对水体修复前后水质进化效果,首先,在进行临港新城D港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之前,由于河道存在一定盐度,在实验室对沉水植物广布种亚种苦草抗盐能力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苦草对盐度有一定的承受范围。7度基本上是其耐受的上限范围,在7度种子不能萌发。3.5度时亚洲苦草的根和叶的生长都受到限制。这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有效参考。在D港河道生态修复中研究发现,前期河道水体通过投放人工驯化大型枝角类,水体透明度提高,有效保障沉水植物移栽和存活,并促进以亚洲苦草为主体的沉水植物旺盛生长,在前、中和后期水体水质对比外源水质变化中发现,生态修复区内水质各项营养盐指标明显较外源有下降趋势,沉水植物恢复对水体水质有很好的进化效果,这表明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作用。在太湖围隔试验修复区的水质监测发现,生态修复区内水体各项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Ⅰ~Ⅲ类水质标准。试验期间,修复区内、外水体中各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后修复区内水体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较外围下降67.3﹪、50﹪和70.8﹪,溶解氧增加了85.9﹪,水体透明度平均在1.68m。工程完成后期,随着围隔内沉水植被群落的构建,对修复区内、外水质因子进行监测,水体叶绿素a和氮磷等主要指标较外围水质指标都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有明显改善和维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