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传统慈善文化及其对构建当代慈善文化的启示

论文摘要

中国慈善文化一直根植于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而作为一种宣扬性善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着丰富的慈善观,为中囯传统慈善文化提供了思想渊源,构筑了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儒家极力宣扬一种道德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认为人性固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所谓“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境界。佛家主张“慈悲为怀”,要求摆脱轮回、出离三界、普度众生,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所以积德行善、乐善好施成为中囯文化的传统。从古至今,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囯人,一直以此作为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构建中国慈善文化,首先就应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宣传科学的慈善理念。慈善文化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利他精神,慈善文化中有许多惩恶扬善、教人向善的观念,慈善的宗旨就是帮助他人,这也要求了人的内心要无私、要善良。所以宣传慈善文化,可以帮助个人去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弘扬慈善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更能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也更有义务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要注意,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使其更具时代性,更能与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对于一些落后思想要有客观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慈善文化是无国界的,慈善精神的本质目的都是一致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那么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也不能代表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所以发展慈善精神要眼界开阔,高瞻远瞩,全球大环境的趋向善好,能带动改变小范围的文化氛围。我们发展慈善文化不应只看到国内的发展,还应与国际慈善文化多交流。中华文化是很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作为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能一直传承到今天,并且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在于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能够与外来文化融合,兼容并蓄,而不是作为一种封闭的文化,一直发扬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