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冯友兰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现代诠释

论文摘要

张载字子厚,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因为在凤翔郿县横渠镇讲学,当时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张载是宋明理学中关学一派的创始人,在宋明理学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对张载思想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三史”当中都有过重点论述,尤其是冯友兰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解读。学术界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研究众多,但是从冯友兰的角度去研究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资料很匮乏。本文就是从冯友兰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现代诠释的角度做出探讨,本文将会从三个部分来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理论内涵。“仇必和而解”思想出自张载《正蒙·太和篇》中的一个观点,它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思想被提出的,而是和张载“气一元论”联结在一起的整体。“太和之道”是“仇必和而解”的本体论;“两端”是其方法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被认为是张载辩证法四句,本部分深入的分析了张载辩证法四句的内涵,并且对这四句的核心“仇”、“和”、“对”做出了概念性的分析和解释。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冯友兰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研究。在这里笔者将分为三个时期来阐述的,第一个时期是1918-1949年,这段时期对冯友兰自身来讲,他建立了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诠释的主要特点就是:从气的角度来阐述,认为“仇必和而解”是气化万物过程中产生的普遍现象之一;第二个时期是1949-1976年,这段时期社会、政治状况极其复杂,冯友兰在政治斗争的打压下在学术研究上丢失了自我,这段时期他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诠释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和批判张载的辩证法,并指出张载“仇必和而解”的思想是“循环论”具有不彻底性,还认为张载思想中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第三个时期是1977-1990年,这段时期冯友兰回归自我、回归中国哲学的传统,重新审视中国哲学“和”的价值,提出了两种辩证法的哲学主张,即马克思主义的“仇必仇到底”的哲学以及中国古典的“仇必和而解”的哲学,并且预言未来世界哲学是朝着“仇必和而解”路线发展的著名论断。第三个部分介绍了冯友兰对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研究所带来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冯友兰肯定了张载辩证法的精髓是注重“统一”、“和”,冯友兰在诠释张载“仇必和而解”思想的过程中,使他的和谐思想更加立体和丰富。冯友兰“和谐”哲学的理论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世界的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