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庄子之“静”及与儒释之“静”的关联

论文摘要

“静”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功夫,被儒释道各家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潜移默化在其自身修养理论之中。例如庄子的“静”就被隐藏在诸如“心斋”、“坐忘”、“撄宁”的修养方法之中,而非将其作为一个概念重点强调。庄子是极力言静的,“静”既是一种境界,也是得道的修养方法,他讲“心斋”、“坐忘”,更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游走在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希望通过修养身心使心灵得到无限的自由。本文通过对“静”的梳理和分析着重阐明庄子有关“静”的思想。并将庄子的“静”延续到后世的“静”,即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静”,而本文又不仅仅将“静”停留在古代哲学思想史中,要体现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进而体现“静”的深远影响。所以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静”之源。阐述“静”在庄子之前各种著作中的意思以及对老子哲学和庄子哲学中“静”的理解,强调“静”在心性修养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庄子之“静”。主要对庄子的“静”进行系统的分析,即从修习“静”的方法以及后达到的状态进行系统的论述。第三部分:“静”、“净”、“敬”。即道教的“静”,佛教的“净”,以及儒学的“静”与“敬”。道教作为一种长生乐身的宗教,对身心的修炼是尤为讲究的,因此在其修炼方法中就有了专门的“静功”,而佛教也主张“止观”的修习方法,尤其以禅宗体现的更为明显。“观”就是“静观”,停止一切思念,是以静为基础的修习功夫。而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静”逐渐转变为“敬”,宋代周敦颐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提出“主静”的思想,并且将其作为达到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这种说法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四部分:现实世界的现存之静。即将哲学思想上的“静”贴近生活,使“静”在人之为人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