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

论文摘要

僧肇般若认知的理论,是在对鸠摩罗什新译经、论理解和对六家七宗般若学思想进行评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通过分析僧肇提出的由“无知”达到“般若之知"来展现他对般若学的重大发展。在第一部分,从中国传统哲学认知和佛教认知角度,探讨僧肇“无知与般若”的哲学意义。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主要集中在“道"或关于“性与天道”的追寻上,佛教哲学则已经超出这个范围,开始探寻解脱生死、觉悟成佛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佛教所认为高智慧的理解和诠释。僧肇对般若认知的诠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切入:一,僧肇对般若认知的界定,也就是对“知”、“知无”、“无知”这三个概念的界定,同时分析了这些概念与真谛、般若的关系。二,僧肇认知的过程,是由“知”到“知无”到“无知”。这实质上涉及了《般若无知论》与《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之间的联系。三,通过“无知"等概念,对“诸法实相"、“无所执取”等命题再进一步认识。僧肇上述思想对汉地佛教教义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拓展方面主要围绕“中道观"展开,发挥方面主要围绕“般若鉴照”展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认识论思想的发展也有影响。僧肇的般若认知方式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其落入相对论、轻视外物环境等局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