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又号岁寒老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之一,先后被明清两朝征聘11次,但都坚拒不出,故又被世人尊称为孙征君。孙奇逢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明代理学的总结者之一,又是清代学术的开启者之一,更是清代汉学的倡导与推进者之一。他品行高洁,心存故国,一生耕读讲学,大河南北学者多受其影响,被当时学者视为学术泰斗,被梁启超称为北学重镇,在当时与关中李颙、浙东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孙奇逢理学建构的态度是超越门户之见,建构的方法是“合会”,他通过融会传统社会不同思想家的思想,特别是朱熹与王阳明的理学思想,以孔子之道为准绳,参照易经哲学概念和辩证思维,从儒家传统经典中吸收养分,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理学思想体系。孙奇逢理学建构的核心概念是“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理论和宇宙论。他继承了传统理学家的理气说,认为天地有气有理,天理是天内在的运行规律,是气的主宰;他将“天”、“天理”、“太极”、“天命”、“天性”等进行整合并诠释,提出太极有阴阳,阴阳之理决定气的动静,按照天命运行,形成万物;万物秉承天理,一本万殊,为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可能。人作为理气的综合体,内含天理,所以人是天地之心,天理就蕴含于人心中,这表现为“性”;性的特质是“诚”,这特质未发为中,发为情,扩而为才,发而未发之际为几,几是心之动,始发处是善,这是天地之性,理气结合则为气质之性,表现为善恶不离的状态;天地运动的整个过程因玄妙难以描绘,因此称之为“神”,而整个过程即是“道”。人心中的天地之性即是人的良知,良知可以被认知,儒生通过对天地之性的认知得以自我的实现,其终极理想人格为圣人,圣人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社会教化的开端。他继承传统理学家“圣人可学而至”的理论,认为圣人以体认天理为要,所以他提出“体认天理”是“天下第一等事”,“知学”是“人生吃紧者”。孙奇逢认识论建构的可能来自于“虚灵之心”,其认识论建构的基础是“立乎其大”,模式是“下学上达”,方法是“读有字书,识无字理”态度是“随时随地体认天理”。孙奇逢工夫论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处事之道、处人之道和处己之道。三种工夫中,处己之道是核心,是处事之道和处人之道的前提,他继承传统的慎独说,主张在意念生发处戒慎恐惧,在已发后“主敬”收放心,目标是实现本体与工夫的统一,从而达到“静”的状态。孙奇逢结合现实境遇,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论、价值观、生死观等。他隐逸不仕,教授终身,弟子众多,形成了影响整个清代的夏峰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