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大乘成业论》之“业”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业”是佛教思想体系中基础概念之一。“业”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成为佛教对世间法的一种独特解释。业说的基本构想是:行为动作产生之后,并不马上消失,而是以某种形态存留在行为者的身上并以某种形式给予行为者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业观念为佛教徒的生死与解脱提供了理论基础,主张人们的现存处境为过去所造业所致,而现在的行为又决定将来的际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上升、堕落这两种不同的道路。关于业的理论早在《奥义书》时代有了比较清晰的表达。佛教兴起之后,也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缘起故空是佛教的基本立场,来自印度传统宗教的业与轮回观念在这一立场之下存在着一些困难。业论必须对“业之体性为何?”“异时因果如何可能?”“轮回主体是什么?”等问题作出回应,否则业观念在佛教体系中的合理性就可能受到质疑。佛陀灭后,佛教发生几次大的结集,分裂成多个部派,部派论师们在自己的学派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回答。他们之间的论争使得业论在部派时期得到空前繁荣。但是,由于业观念本身的实践性和部派哲学自身的特点,部派论师们对这一学说的解读都带有“实有论”色彩,无我而有业报的矛盾也未得到合理的解决。直到大乘唯识学阿赖耶识种子说的确立,为两者找到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使得“无我的业报轮回说”得以确立。而佛教业论由小乘进入大乘的一个标志性文本就是《大乘成业论》(以下简称《成业论》)。《成业论》由印度论师世亲创作于公元五世纪左右。在此论中,世亲论师首先对小乘各部派的业论进行了检讨,重点驳斥了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部的身表业说,有部的业体实有说,正量部的“不失法”理论,经量部的熏心相续说等学说,对小乘部派在色心二元立场下的业论进行了评难,指出其在回应业的体性、异时因果及轮回主体等问题时的不完满之处。后世亲提出大乘唯识学派阿赖耶识受熏的理论,并在唯识学立场下对三业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该论的价值即在于疏理了千百年来无我而有业果的疑难,结束了部派佛学学者关于业论的纷纭争论。本研究以《成业论》为出发点,采用思想史梳理及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从印度传统宗教到部派佛教时期的业论进行简单梳理,以了解《成业论》的作背景;参考《俱舍论·业品》、《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对《成业论》的内容结构、理论旨趣以及其中的业论主张进行总结归纳;结合业论发展史,对《成业论》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位进行研究。本文绪论简要介绍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文章的讨论范围,指出了选题的动机和目的,回顾了前人在佛教业论方面以及对《成业论》这一文本的研究成果,此外,绪论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本研究的检讨等内容。第二、第三章是对《成业论》思想背景的介绍。其中第二章从业论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成业论》的理论背景,梳理了业论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到部派佛教时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业观念与因果报应说、轮回说之间的矛盾以及产生的原因。第三章从世亲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成业论》的思想渊源,指出《俱舍论·业品》和《摄大乘论·所知依品》为这一著作的主要思想来源。第四、第五章对按照文本的立论顺序对《成业论》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中第四章在“业之体性”和“异时因果”这两大主题框架下介绍了世亲对小乘部派业论的批判,并总结了部派业论的特点;第五章介绍了世亲以阿赖耶识种子说对异时因果和轮回主体问题进行的回应,并对唯识学立场下的三业观念和唯识学业论的特点进行了探讨。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章,将《成业论》置于佛教业论史上进行了分析,对其未论及的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并对佛教业说的发展趋势及《成业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