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孟子思想内化的一个具体案例

论文摘要

摘要:周公制礼作乐所形成的礼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所得到的继承是不一样的。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天之所与我者”,“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虑而能者,其良能也”等等,可见他说的礼已经和周孔之礼产生了不同。那么,不同之处何在,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等就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孔子继承的主要是外在之礼,即政治制度、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下移到社会习俗层面上的礼。孟子也关心政治制度层面的礼,他在论政治制度之礼方面较孔子而言有许多新颖和突破性的地方。但当论及伦理规范层面上的礼时,他和孔子之间产生了分歧。孔子所说的伦理规范层面上的礼依然是外在之礼,即一整套行为规范。但是孟子在肯定外在之礼的前提下,走以心论礼的路线,将这一层面上的礼内化成了人心中的道德法则和行为标准。所谓的“内在”,就是说礼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是上天赋予的德性,不需要向外求索,它是良知良能的一种,是当下的呈现,可以自作主宰。在这个意义上,我将它和著之于器物,形之于条文的礼进行了区分,进而提出“内在之礼”这个概念。内向化过程可以从孔子那里看到端倪。孔子以仁释礼,为行礼找到一个内心的根据。仁者爱人,可见仁具有内在性。这样的诠释方式为后来孟子进一步将礼纳入心开启了一个可能的向度。经过思孟学派的内向化发展,到了孟子那里,礼终成了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成了心中的道德法则和行为标准,成了道德的根据。内在之礼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孟子将礼内化为人心中的道德法则和行为标准,是就伦理规范层面的礼而言,并不是就政治制度层面的礼而言,这一点需要注意。通过研究孟子的礼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之后儒家思想内部的分化,尤其是思孟学派身上体现出的儒学内化发生及演变的过程。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孔子礼的思想,指出孔子以仁辅礼的背后,是德和位之间产生了分裂,他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弥补两者之间的裂痕。第二章论述孟子的外在之礼,指出孟子的外在之礼包括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两个方面,他对外在之礼的解读和诠释方面相较于孔子有不少创新和突破的地方。第三章论述孟子的内在之礼,指出孟子在肯定外在之礼的同时,进一步将礼内化为人心中的道德法则和行为标准,它由孔子所说的“德行”转变为了“德性”。第四章分析由外而内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和对儒学带来的影响,指出孔子以仁释礼为后来孟子将礼纳入人的四端,成为恭敬辞让之心开启了一个可能的向度,并对它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