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浅析孔子“忠恕”之道的实践困境

论文摘要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忠义诚信愈来愈缺乏,彼此争夺不休,已威胁到人性的始基忠孝之道。调解阶级矛盾,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孔子就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①的仁学说。践行这一学说的方法是“忠恕”之道。而实践“忠恕”之道的困境有四点,一、必须要确证“忠恕”的涵义。从历代儒家的学术观点来看,有两种大的分类,一种是把“忠恕”作为一个整体看。即“忠”于“恕道”,行“恕”道之中有“忠”道的贯穿。另一种是把“忠恕”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说法。即把“仁”的概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作为“忠道”的解释。“恕道”解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确证二者哪个更接近于孔子本意的说法是实践困境之一。二、实践“忠恕”时,执“中”难以措宜的困境。这也是当下研究实践困境所关注的问题。三、实践“忠恕”时,行“权”难以复“义”的困境。如何把握“万殊”之事中“道德价值”取向的权衡之难。四、解决“忠恕”实践困境的趋向。既然有困境是不是就不能践行“忠恕”之道了呢?当然不是,了解困境,志在克服“人欲”而达到“天理”的下学上达的苦苦求索之精神的道德培养。尽管践履“忠恕”之道有如此多的困难,但依然有遵行的必要,孔子用“能近取譬”④来倡导“恕道”之行,恰恰说明了他的可行性,而本文所关注的困境也正是他难圆满性的表现。本文从分析“忠恕”涵义着手,找出各家观点之间的异同,进而梳理彼此关系,寻找逻辑关联,确证合理性之可能。探析实行“忠恕”之道困境之难的关键所在,避其锋芒,求其切入实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推演在当下实际遵行此道而带来的修身之功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