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现代诠释——以张岱年、牟宗三的研究为例

论文摘要

毫无疑问,张载哲学本体论是一个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课题,正如我们的研究现状表明:《正蒙》中一个简短的命题“太虚即气”到现在也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对围绕太虚与气展开的张载哲学本体论在宋明理学中如何分系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的。不过,众多的研究大致体现出两个倾向:气本和虚本(并由此展开)。前者以张岱年的观点为突出,后者则以牟宗三的理论为显著,两人的观点分别对大陆学者和港台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即试图以张岱年和牟宗三对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现代诠释为例来比较分析张载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两种重要模式,并期望此比较研究能对今后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有所裨益。首先,绪论主要简述历来(以现代学者为主)的张载哲学本体论研究的状况,并重点介绍张岱年和牟宗三对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现代诠释,同时综述当代学者对张、牟二人诠释活动的研究现状。第一部分重点梳理张岱年、牟宗三是如何论定张载哲学的本体的。首先,理清张岱年与牟宗三对何谓“本体”这一问题的不同回应。其次,进一步探讨张岱年和牟宗三分别认为张载的本体是什么。张岱年从梳理中国哲学中本体概念的内涵并辨析中西本体概念的差异出发论定张载的本体是“气”并详述此气的诸多特征,从而肯定张载是唯气的本根论者,而且认为气和太虚的关系是:太虚是气的至静无感的状态,是气的本然状态。牟宗三与张岱年不同,他从儒家陆干心性之学出发,先否定气的地位,再将张载的“神”概念与太虚联系起来,认为张载的本体是太虚神体,而性又是太虚神体下贯到每个个体生命而为之的性,后将张载的性与心挺立并合一,终确立其心性本体之地位,而太虚神体是与心性本体贯通为一的。在太虚与气的关系上,牟宗三认为太虚与气是体用合一的不即不离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张载哲学本体论在宋明理学中的分系问题。张岱年和牟宗三都先从对“理学”概念的界定出发并结合各自所持的理论得出不同的宋明理学三系说,随后将张载哲学本体论放到各自的三系说理论中来进行分判。张岱年的三系是:气本、理本、心本三系,气本即是唯气论一派,张岱年明确地将张载的哲学本体论归入三系之气本一系来,这一系除张载外重要的代表还有王廷相、王夫之等人。牟宗三则将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牟宗三站在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之圆教形态的形成过程上并以心性本体之主客合一之导向为依据将张载哲学本体论放置在三系之前,介于周敦颐和程颢之间,作为三系之前传。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虽然都是学术史范围内的研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张岱年和牟宗三对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现代诠释与他们各自的哲学本体论体系的建构是同时进行的,两方面是相得益彰的——站在各自理论基础上的对张载哲学本体论进行的诠释活动反过来对各自哲学体系的建构又有着“贡献”。张岱年唯物的新气学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张载气论思想进行融会的成果,是宋明理学中张载、王夫之气学一系之延续。牟宗三则出入西方康德哲学,返回并固守儒家心性之学的传统,高扬道德本体的地位,又将之与客观之宇宙本体贯通为一,得出一既存有又活动的心性本体。他自觉地担当复兴儒学的工作,欲建立道德的形上学——圆教思想,他诠释张载哲学本体论,将之纳入到自己理论系统中来,张载哲学本体论是他的圆教理论模型中的必要部分。后,当然,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张岱年和牟宗三的现代诠释的研究也是如此。不过两人的诠释工作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研究进路——知识的和道德的;给我们提供了两种研究模式——宇宙本体论的和意义本体论的;也给我们展示了两种研究风格——学术的和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