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张载《中庸》学研究

论文摘要

张载是从读《中庸》开始其“造道”的学术创造的,自称“读《中庸》二十年,每观每有义”,说明张载对《中庸》非常重视。从其整个思想来看,《中庸》对张载的影响也非常重大,这种影响《宋史·张载传》曾概括为“以《中庸》为体”。本文认为张载《中庸》学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其虚气之间的体用关系对“天”范畴进行本体层面的诠释,从而在虚气不二的本体论框架之下对《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一基本原理进行深层建构。张载以太虚为天德,以气化为天道,形成虚气之体用不二的天道观,同时以天道观为基础,建立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应的二层结构的人性论,将人的根源在本体的意义上上溯到太虚本体,从而成功地对“天命之谓性”所揭示的人性从根本上来源于天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理论论证。其次,根据“率性之谓道”,提出以“尽性”为核心的修养理论。以“尽性”为去除来自私我的主观性,呈现本我的主观性,从而使得本体通过主体之本我的纯粹主观性客观必然地实现自身。以“诚明”为天人合一也即本体呈现之天人同体同用的主体存在状态。强调自性本体之呈现必然在现实生活的工夫过程中实现,行为“时中”为本体呈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再次,按照《中庸》“自明诚”和“自诚明”开出由“穷理”到“尽性”和由“尽性”到“穷理”两条为学路径。前者即通过“识造化”以“知天”,再通过对天德天道的把握领悟人性人道,从而完成对道德主体性之自觉。后者直接肯认人的道德主体性之自觉性。以道德主体性的自觉为前提,通过将道德的应然性与世界的必然性统合为天理,从而以“穷理”为“尽性”之认知性前提,来展开道德修养的实践。由此,“尽性”和“穷理”便形成一种互涵互摄的关系,彼此相依,不可分割。但其间关系又非对等,“尽性”是中心,是主旨,而“穷理”服从和服务于“尽性”,如此,二者实则形成一种“尽性”为体的方面,“穷理”为用的方面的体用关系。也就是说,从工夫上讲,“诚”、“明”之间是一种体和用的不二关系。